豆瓣多 APP 策略具体如下:
2013年11月,“事情”开始测试,2014年4月进入二级导航;
2014年1月,达罗开始邀请用户内测;
2014年5月,红桃九开始邀请用户测试;
2014年5月,豆瓣一刻上线App;
2014年6月,豆瓣东西发布App;
2014年7月,豆瓣FM 4.0发布4.0版本App,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改版。
上面的达罗、红桃九,包括之前的阿尔法城都已经挂掉了,而剩下的新 APP 表现却并不怎么好。所以这种策略一直被批,说无法跟上移动互联网,说它们没有应用场景或者不突出。
但是这些细分功能和 APP 领域,有非 BAT 做得特别好的公司:
- 一刻 vs 简书
- 东西 vs 网易严选、小红书、网易考拉
- 豆瓣 FM vs 网易云音乐
- 豆瓣小组 vs 小密圈
在我看来,问题倒不是应用场景不突出,而是产品逻辑出现问题。
一刻
将用户豆瓣日记单纯外显并推荐,类似 WEB 2.0 博客时代,用户不明白为什么要将自己日记外显。在豆瓣写文章,有些是为了给自己少众看,不是给别人看的,这种做法和当年博客推荐思路一样,注定衰落。
而简书同时服务好写手与读者需求,在简书写手写作主要为了让更多人浏览,而读者则想看到好的文章,形成正反馈。而且写手不是大 V 类,也就是一直有多个平台写作,而是让愿意写东西用户在上面写(至少每周一更)。接着利用「投稿」、「阅读社区」整合写手与读者,形成杂志期刊形态,摆脱头部作者影响。
东西
豆瓣东西有点像淘宝倒流,那时豆瓣流量一直下降,用流量变现很不适合。13 年小红书则从分享购买经验入手,借助海淘风口,避免京东、天猫标准化商品,以及淘宝个性化非海外商品入手。
也没有利用好自身「品质好」相关认知,做出「网易严选」产品
豆瓣 FM
之前网易云音乐有写了
豆瓣小组
当年豆瓣能快速增长,不是书评影音,而是小组,类似百度贴吧和天涯论坛,可惜贴吧缺少好的版主,论坛形式被证明不适合移动互联网,自然衰落。同时更适合互联网人与人互动,豆瓣却没掌握好
总的来说,豆瓣细分 APP 从 WEB 原有思路、自上而下做出移动互联网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