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瑞·达利欧的《原则》。其中一个观点让我眼前一新——头脑极度开放。
这个观点辉哥此前也提到过很多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再次看到,再联想辉哥平时的行动,这不就是头脑开放最鲜活的案例吗。
我一直认为辉哥讲的透明和开放,指的是朋友圈的开放,所思所想都可以开诚布公的讨论。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从很少发朋友圈到像辉哥这样随手分享,能做到这点不只是观点的转变,更是底层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自以为是,到谦逊求真;从内心封闭,觉得外界都不理解自己,到逐渐开放,理解他人,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而那些发的朋友圈内容,也不只是开放给别人看,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沟通,记录学习历程,更高效地复盘和达到思维闭环。同时吸引了同频的人,有利于更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这样的分享会使自己身心愉悦,有意义感。
达利欧在公司管理中也做到了极度开放。他逐渐创建了一种极度求真、极度透明的公司环境。一次在公司有重大战略调整时,他们也是向各部门开诚布公讨论,积极听取多方意见,最后决定将一个部门分离了出去。即使这样,这个团队还是给予公司最大的信任,分离出去的这部分人还是和桥水亲如一家。
另外公司这种多人组织架构,工作时候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对个人来说,如果固执已见、不愿倾听和思考,不愿理解别人,业务很难顺利执行。对团队来说,透明化更利于信息和资源共享。坚持求真,也更能高效快速地解决真正的问题。
关于透明化,想到我呆过的几家公司,这样的决策一般都是几个高层偷偷摸摸决定的。周围听到风声各种人心惶惶,导致我们对公司和领导也越来越不信任。反倒希望公司可以实话实说,开诚布公地讲出问题,我们也会有“和公司一个立场,想要和公司一起奋斗”的想法。
头脑开放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呢?
作者提到两个大的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人类大脑在最原始的进化阶段进化出了杏仁核。它会在身体以为遇到危险的时候做出自我防卫,这是我们大脑潜意识的本能反应,未经过前额叶层的理性思考。
我们在朋友圈或其他场合分享我们的想法时,本能地担心害怕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这种害怕的情绪,就是潜意识里的防卫反应。于是大多数人屈服于这种防卫机制,乖乖地呆在了自己的舒适区。
第二点是思维盲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认知范围有局限,这些都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事物。更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正确,只是自己以为而已。头脑封闭的话,只会让我们错过更多真实的东西。
理解了以上两点障碍,我们如何避免这种障碍呢?
达利欧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条原则。
比如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人,也不要只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不要闷头苦思,也不要先入为主地恨对方对立。
我们要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高质量的思考。不要因为牵扯到自己利益,或者有损面子就拒绝接受更深入的思考,从最终结果来思考最优解。
我们要把开放作为一种思维习惯。一次次的训练自己去除封闭思维,以开放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把它当成一个习惯,逐渐战胜潜意识的本能。
我们要重视证据。有时候潜意识足够顽固,尤其是当现实和潜意识的想法背道而驰的时候,这时候还是要选择相信证据。
头脑开放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原则上来说,要坚持求真、坚持透明。在实际操作中积极分享所思所想,同时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想法,高效学习。不如就从朋友圈的分享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