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下午,积攒了多时的放假期盼越来越近,只要不是特别棘手的紧急任务,都挡不住马上下班享受周末的小雀跃。路过图书馆,突然地想进去看看,念想说不定能找到惊喜。近一年来,图书馆不再紧守着泛黄的老书,还接受同事们的推荐,慢慢有了更多的生气,发现惊喜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时间不多,我也不想花太多功夫去精挑细选,随手在当代作家的书架下取下几本就出来了。这本蒋晓云的《家在海的那一边》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年中曾去过台湾有十来天的停留,走马观花也算是把全岛都看了一遍,宜人的天气,干净的海岸,慢声细语的人群,都给了我这种喜欢慢条斯理生活节奏的人以恬静舒适之感。总想着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去的,所以,对台湾的文学作品,也没来由的有亲近感。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蒋晓云的名字(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不过,光是看书名也能大概猜出这本书的基调来,或许这是这种调是我中意的感觉。回到家也第一时间去度了作者的简介,是我母亲那样的年纪,据说曾“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只是“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若是不停笔,不知道会是如何的光景?!
一天的功夫,差不多翻阅了全书。
我最喜的是作者为每篇小文取的名字,“何处是儿家”‘“殊俗惹客愁”“日已潜光辉”“君自何处来”’……不看题目,所写不过是寻常人家的交友处事、出行小记等,有了这精心的几个字,怎么看都觉着够文艺,入眼即把整个场面添亮了不少,这大概也是我们一般记流水账和大家作文的区别之一吧。
作者丰富的阅历在每个小文中散发出不经意的淡定,是吸引我的第二点。旅美多年,经年的职场女性和家庭主妇的经历,兼顾东西方文化不同视角的切换,既有干脆利落,也有普通人家的儿女情长,既有生活的俗气,也有不拘泥于斗室之间的眼界,不管是哪种身份,都能找到与自己契合的点。
岁月淬炼过的人生哲学对人到中年的读者来说是一味温软的安慰。年轻的读者大概不会喜欢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因为不够刺激,年老的读者或许也不太喜欢,因为完全没有老者的哀暮之气,找不到同龄人的感觉,虽然作者已经年过六旬,且已退休不止这一两年的时间。难道是我提前步入了超过年龄的心态中?想到这不经哑然。
人的确是很奇怪的动物,当下总是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而习惯于去过往寻找美,去未来寻找期待。不过,确实很羡慕作者的这种状态,经历富足,心态轻松,能将过往用如此云淡风轻的态度在当下进行解读,满足了多少不得已读者的心愿。有些人的过往精彩万分却拿不出平和的心境来记录,有些人心绪自在却仿佛找不到过往可以书写,或者不是不写,只是觉得未来还早,需要再多一些补充才是完美的故事。
对海那边没有亲近感的不建议读,因为话里话外都是海那边的人和事。对追忆过往不习惯的不建议读,因为叙述大多是是倒叙的方式。合适的书注定只有一些合适的读者,你愿意也来试试吗?
2018-4 蒋晓云《家在海那边》 4/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