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个人而言,对爱情电影其实不太感冒,一方面如今的浪漫爱情片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就是爱情电影跟俺的波长不太相似,个人更喜欢科幻片。但阮世生的爱情片是个例外,对于这部《巴黎假期》而言,就是一部含情脉脉的爱情小品,也许在观影之时,感觉电影与其他浪漫爱情片相较并无太大过人之处,但看后却可以留下许久的回味,这就是阮世生电影的特点。
喜欢香港电影的观众大概都会对阮世生非常熟悉,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编剧,当年从TVB出道,后来进入威禾公司,《A计划续集》、《胭脂扣》80年代末期许冠文的《鸡同鸭讲》技惊四座,随后《咖喱辣椒》、《天若有情》等电影更加知名,尤其是后者,把一个“烂仔和公主”的老掉牙爱情的题材重新演绎,获得了无数人的认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乃至后来的《忘不了》、《如果·爱》、《我要成名》都具有类似的风格。
浪漫空间与生活指数
《巴黎假期》是阮世生最擅长的爱情文艺小品类,故事结构与他当年的《我的老婆未满十八岁》与《每天爱你八小时》类似,讲述落魄失恋的女画家在巴黎与“假gay”共处一室的浪漫爱情故事。一个非常具有浪漫气息的设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爱情电影里,最能吸引观众的就是编导创造的一个个“浪漫空间”,将男女主角同时置于这个设定之下,是一部爱情最能吸引观众的噱头。如阮世生旧作《我的老婆未满十八岁》郑伊健与蔡卓妍的被迫临时同居关系。到了《巴黎假期》同样也是一个强加在一起的同居,将古天乐与郭采洁置于这样可以产生强烈甜腻关系的环境之下,而对于二者身份的设定,一个失恋神经质的女子,阴差阴错与之同居被迫冒充gay的单身男子,二者在这个具有浪漫指数的环境下相遇,但却因各自的身份设定而被迫与甜腻的情感绝缘,在浪漫环境下却无法甜腻,从而产生大量笑料,也为后期电影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不要以为拥有一个“浪漫空间”的设定就够了,阮世生的特质不仅仅是“挖坑”,虚拟的浪漫设定与贴近生活的故事发展才是其杀手锏,片中“金句不断”的古天乐看似是一个心灵鸡汤的灌输者,其身份设定最初也如《我的早更女友》中的佟大为那样,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暖男。然而随着后期的故事发展,当男女主角在浪漫环境下建立起初步的甜腻关系后,才发现古天乐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他根本不是暖男,暖男这个物种其实只存在与小妞电影之中,古天乐只是一个有着复杂过去的血肉之躯,这一点非常接地气。这是阮世生的特点,以虚拟的浪漫设定作为起点,故事发展却走现实路线,贴近生活,这也是俺喜欢阮世生的原因。
电影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的郭采洁,而后半部分则立体化的塑造了男一号,让电影没有进入单纯的小妞电影模式(小妞电影中男性角色一般都是极为单薄的白马王子),增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西方其三加重了配角的功能性,古天乐与方中信的搭配,后者大量的调和气氛,也产生了对比效果。
奇异的爱情观
《巴黎假期》浪漫且贴近生活,阮世生也为电影注入了 有文化不言而喻,欧洲时尚之都巴黎的底色衬托;人物丰富,不同人物不同特点,几位不合时宜被硬凑起来的角色,起初情感很淡,却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这倒是让人想起来《流氓医生》,那部电影讲述的市井小人物,用荒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道理。电影中塑造的爱情观同样值得一书(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片中几对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用一句话来形容最为贴切:即“爱情就是一场重感冒”。从电影后期方中信与古天乐坐在街头那段对谈就能看出。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爱情,人进化了,拥有了精神世界,于是爱情诞生了。最初的爱情只是简单的喜欢而已,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随着精神世界的发展,爱情越来越复杂,逐渐超越了“喜欢”的范畴。现代爱情建立在丰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会信仰上,但仍然脱离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征。爱情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是如此的丰富,爱情被宣扬成高度理想化的东西,事实上的爱情却是平淡如水,就像《巴黎假期》中的方中信与胡静的关系那样,这就是现实。但很多人不懂,尤其是女人,认为轰轰烈烈才是真正的爱情,就像郭采洁与徐正曦、古天乐与刘梓妍 之间的爱情,到了期限两个人的爱情还没有结合成亲情,于是进入爱情疲劳期,于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而郭采洁与古天乐一对之间经历过种种是非之后,低谷期的古天乐在接受了无数“金句良言”之后,依然没有走出低谷。 而他在郭采洁身上看到了自己昔日的影子,以同样的方式“赠金句”郭采洁,后者却走出了阴影。《巴黎假期》原本可以如《罗马假日》一样,爱情就是一场重感冒,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毕竟这个商业市场中,善良无心的观众们可能得寸进尺地希望《巴黎假期》如《天若有情》中那些煽情场面的再次上演,编导也贴心的让郭采洁踏上了寻找古天乐的路,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在古堡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