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疯吐子
最近很懒,什么都没写,下文是我在一个群里讨论经济问题时发表的见解,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首先,基于一个前提,事物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如果这点共识不能达成,讨论问题没有意义,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主观直觉因素太多,那么尺度就无从考证。客观规律也存在局限性,但只要确定适用范围包括当前问题的情况就可以。
第二,一个经济体的客观规律——周期性。周期性源于债务周期,例:小的债务周期,如当我刷信用卡消费时,我创造了一个周期。这个月我借钱,下个月我还钱并支付利息。这个周期很小,但确实周期的真正基本元素。当这些小的债务周期集中在整个经济体范围内时,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债务周期,这个周期主要受央行利率影响,低息时,刺激大家借债,加息时,促使大家少借多换。这个周期对消费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样会产生价格周期。在这之上还存在大尺度的周期,这个周期不受利率影响,而是自然规律,本质上由于人的天性,前面提到利息下降时央行本希望大家少借多还,但事实大家没有那么理性,而是选择继续借债,甚至选择加杠杆借债,这是人的本性,当看到自己或着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时,过度自信,借更多的债用于生产或者消费,本能的以为未来偿还这些债务完全不成问题。但这样的好事不会一直持续,当经济体中大量的债务由这种方式创造,那就危险了,因为人的能力和公司的盈利增长速度是相对一定的,而且非常有局限性,当社会总债务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时,问题就出来了,出来混迟早要还。债务最终由谁来偿还呢,答案是不还,也就是债务链条断裂,债务危机,这会导致信贷蒸发,通货紧缩,资产价格暴跌,这就是经济体的去杠杆时期,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当经济体走出这个困境时,大的周期也就完成了,进入新的周期。
第三,在周期这个事情上达成共识后,就要看我们的债务具体怎样?中国的债务大多由间接融资组成,企业债很庞大,成分接近总债务50%,而总债务是GDP的两倍多,融资方式主要以不动产抵押和信用债组成。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GDP就是生产能力,债务需要生产持续强劲才能偿还,而我们的GDP很难再高增长,也就是很多债务可能连利息都无法偿还(参考最近山西煤炭企业债务问题)。而大量的债务通过土地不动产抵押,那债务违约势必导致大量土地流入市场,结果是资产价格暴跌。信用债可以债转股银行兜底,实际也是信贷蒸发。信贷蒸发可怕在哪里?广义货币m2大部分由信贷组成,信贷蒸发意味着,m2崩塌,通货紧缩来临,市面资产贬值,大多以资产抵押融资的个人和企业变为负资产,进一步影响消费。
目前我们的m2增速还能维持13%多,说明政府还在想尽一切办法制造信贷。就类似一个人用信用卡还信用卡。但这种结果就是利息的增长迟早会压垮他。除非他的收入有实质性增长。我们的政府也是期待我们的经济可以突破,再实现增速的奇迹,债务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大面积的崩盘,其实真的源于储蓄率高,个人储蓄相当于给银行加了一个保险,一方面,央行可以有更大的空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消费弹性大,收入的下降以及失业和通胀的矛盾可以通过储蓄短期保障社会消费的稳定。这是因为人的生活方式惯性,一定范围内的财务波动不会立马对他的生活造成影响。
但问题是如果通胀恶化,生活成本加剧,收入继续下跌,迟早会影响消费,一旦消费被影响,问题可就大了。而且还由于人的生活方式惯性,消费的下降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我在北京,从我身边的看,收入下降和失业问题很突出,很多家庭以多年的储蓄来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已经被房子掏空了多年的储蓄。
综合看,对经济看空。
推荐一个好东西:大脑杀毒
推荐阅读:从搜索开始(扫码获得文章)
从搜索开始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有意思,记得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