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401342/e3b25e5bb53d7f52.jpg)
一
黄海路是我区城区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平时车流人流量都比较大,上下班高峰期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天是个好天气,早晨我开着车去上班时,朝阳已经升起来。
车窗外的银杏叶本已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分外美丽;榉树在寒潮来袭之前已红成了一片,现在叶子掉落了大半,零星的红叶在树上点缀着,显得很有韵味;那一大一小两棵“子母”槐树呈现出一种浅黄也就是鹅黄色,它们相互依偎着,令人想起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不敢贪恋这初冬的美景,偶尔瞥上一眼,不停提醒自己须集中注意力好好开车。
气温虽然较低,但车内不开空调也不觉得寒冷。
接近中交美庐城也就是原县政府所在地北侧路段的时候,路况更加复杂了些。
我放慢车速,并伸出左手打算将头顶上的遮阳板放下来。
就在这时,一辆棕色汽车快速从左边车道穿过中间栏杆的缺口转弯进入了右侧车道,在刚刚看见车头的时候,整个车身已驶入了我正行驶的车道……车速如此之快,转弯幅度如此之大,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哎哟妈呀!”我在心里一声惊呼,脚下立即急踩刹车,头顶上的遮阳板尚未放下来,手立即收回并握紧方向盘。
“滋——”随着紧急刹车,车轮胎与水泥地面摩擦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哗——”车座上的公文包、面纸、手机等一股脑儿滚落下去……
“J*515*”,处理好紧急情况,车正常行驶之后,我看清了前车的牌号,那是一辆大众迈腾。
再看车的右后侧,从上到下连片几乎都是白色的。棕色怎么成白色了?细看,原来是油漆掉落之后露出了底色,而且那一块车壳瘪了,车皮陷了进去。
我的同志哥(姐),车已撞成了这样,还不够吗?一早又开这么猛,是不是想把左右或前后撞成对称的样子?
哎,我不能这样说,那辆车的牌号是“J*515*”,而“0515”是我们盐城电话的区号,“515”则是我在区政府工作时待了整整五年的办公室的房号,“爱屋”还“及乌”呢!
二
上午近九点,手机微信收到一个消息:“韦主任早上好!请问《飞鸟与射手》的作者是谁?高价求购《飞鸟与射手》可以吗?能否帮忙请作者再签个名?介绍费和润笔费另付!”
信息是沈建华先生发过来的。这、这!他是在跟我开玩笑吗?
沈先生何许人也?
沈建华(以下称沈编委),江苏盐城大丰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高级记者。曾担任央媒《农民日报》首席记者、江苏记者站站长、农民日报社编委、华东地区主编。
沈编委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先后采发新闻报道万余篇,其中万字以上深度报道60多篇。2009年,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再看他的文学作品。文学平台《人民作家》曾以“沈建华的情和爱”为专题整理、刊载过他的部分文章,分为“爱情”“亲情”“友情”“乡情”“豪情”“世情”等六个篇章数十篇,不仅有散文、随笔,还有歌词《夫妻情歌》。
他的文章,既大气、厚重、站位高,又细腻、质朴、接地气,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散文随笔,均真实、坦诚,直面现实生活,敢讲真话、道真情,读来有味、有趣更令人有感、有收获。
“沈编委好!领导好幽默,也吓到我了!”我立即回复老乡领导。
过去我在区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时跟沈编委打交道不算少,多数时候是他带队下来采访调研,我代表地方接受采访及参加座谈、接待等活动。
虽然彼此比较熟悉,他跟我讲话也比较随和,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沈编委跟我说这样的话,真有点吓到我了。
当初从凌翔主编那儿得知《飞鸟与射手》被北京35中选定为学生课外读物时,虽然内心很激动,但尚没有一种被吓到的感觉。
“需要几本?请列个名单给我,我一一签名、盖章。沈编委对我如此关心、关爱,受宠若惊!”我说的是内心话,哪里需要什么“高价求购”,承蒙沈编委看得起、看得上,我认认真真、恭恭敬敬签名赠送。
作者,最大的幸运不就是文章被人读、被读者肯定与喜欢吗?
“哈哈……不敢讨几本。讨父女两本:农民沈建华,北大沈艳。谢谢!”沈编委告诉我,“给女儿的目的,是让她在欣赏家乡领导文采的同时,感受和留住大丰乡愁。”接着他又补充说明了一下。
沈编委始终心系三农工作,利用手中的笔为农民代言,还曾牵头策划推动设立“农民节”。2007年全国“两会”前夕、期间和会后,沈编委策划和采写了一组倡议设立“中国农民节”的报道在《农民日报》推出,同时牵头联系姜德明等36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议案,引发了8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转载和续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后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与时代要求,批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沈建华感慨万千:中国农民有自己的节日了!2018年,农业大国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退居二线之后的沈编委称自己为“农民”,足以见得他的三农情怀是多么浓厚。
“那我寄两套过去。第一本《故乡的滋味》更多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要说乡情、乡愁,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还真的有较多体现,《露天电影》《梨花开,梨花落》《小时候的夏天》《那些年,那些迷人的野果》《年味浓浓的小方糕》等是回忆家乡的过去,《家乡这片海》《荷兰花海,一个奇迹》《归来的麋鹿》《满园梅花扑鼻香》《银杏湖公园随想》等是展示家乡的现在。
有件事必须要提,那是2017年年底,沈编委告诉我他很喜欢我的一篇散文《露天电影》并让我将文章的电子稿发给他。没料到的是,仅仅过了十天左右,《露天电影》便一字不差地在《中国农业新闻网》推出。
自那以后,我写文章的信心大增,也更加热爱文学创作了。
沈编委的女儿沈艳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不仅经济学研究得深,她的文学功底也很深,我读过她写的《父亲的礼物》等文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沈编委要将我的书给他女儿沈艳教授阅读,同样让我诚惶诚恐。
三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杯酒,一半是苦涩,一半是美妙。
生活不可能永远笃笃定定、风平浪静,生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生活有时会给我们一些插曲,有时是惊吓,有时是惊喜。惊吓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拥有,惊喜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无论何种,活在当下,珍惜眼前——这是亘古不变的幸福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