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交错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逃离不开一个词:“焦虑”
我们处于一个变化速度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时代,行业更替快,技术发展快。
连首富都不避讳地谈及痛苦和压力,那么作为凡人的我们,又在焦虑着什么呢?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焦虑的根源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贪”和“穷”。
本文主要说的是外部环境带来的焦虑因素。
(本文并非旨在在抱怨问题,而是阐述几个所见所闻的总结,更客观让大家地了解世界现状。)
高房价
首当其冲的是房价。房价真的是不多说了,我拿2018年的房价和去年的相对比,真是可以形容为“晚一年买房,白干三年活”、“晚上一波车,后悔一辈子”的水平。“实干误国,炒房兴邦”的主义更是深入人心。
前段时间有个理论非常火,可以说是刺痛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神经,叫做“六个钱包理论”。
六个钱包,就是把你和你对象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六个钱包凑在一起,去支付房子的首付。
对,仅仅只是首付!注意,这个不是网上某些键盘经济家提的,这可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说的。

仔细想想,其实话糙理不糙。
近些年,投资房产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实现资产稳定升值的唯一方式。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口号,正是不断强调房屋的使用价值,才能得以支撑房屋的资产价值。
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杭州)上,中国人举几代人的债购房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多少年轻人面对高房价无可奈何。房子是人安家立业的刚需,连住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谈什么经济独立?
从中国社会环境来看,房子捆绑了大量公共资源,包括户籍、医疗、教育、地位等等,甚至跟你的繁衍权都有关系,毕竟没房子很大可能娶不到老婆的。

阶级固化
和平的年代下,阶级固化基本是无法避免的常态现象。 任何一个国家要往和平稳定发展,必然要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定型,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阶级固化越明显。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都会觉得是情理之中:
当底层人民挣扎在温饱线的边缘时,无产阶级为了赢得更体面的生存和工作环境而在奋斗,中产阶级们在讨论着“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大城市月入两万有多惨”,而上层社会的财富、人脉、精英意识,更是穷人无法触碰的遥远。

《北京折叠》甚至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出了更为夸张的想象:
“第一空间的顶层阶级操纵着社会规则,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高速运转,而第三空间的底层人民,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阶级固化的痛楚,也许一代人体会不到,当你看到几代人的情况,或者真正经历到后,都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精英家庭会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里,避开竞争激烈的场所。放有资源和价值的共同取向中,形成共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不至于局促于眼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长远的积累和沉淀上,做出了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正确选择。
从这点上,光是起跑线已经拉开了普通家庭几万里了,父母为子女在天赋、资源上的布局先天不对等,更是加深了阶级固化的壁垒。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曾说:“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的儿子才能学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绘画、诗歌、音乐、雕塑、地毯和瓷器。”
强大如美国总统都这样感慨。
阶级越来越固化的趋势下,我们像是一个个小人物被困在一个平庸而高压的时代中一个平庸而尴尬的位置,在追寻着平庸而俗气的梦想。
消费主义横行
资本家们说,现在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

消费升级这个概念这两年来炒的非常火热。说人话呢,消费升级就是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不再只看商品,而是重视商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值。例如:体验、品牌、认知、仪式感等等。促成消费城市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这两年发展起来了。
消费升级除了成为资本家们无往不利的营销神器,同时也逐渐被妖魔化。
仿佛不懂消费升级的人仿佛就会落伍于时代成为人人暗笑的屌丝,不懂消费升级的商家更似乎会错失整个新时代和新消费人群。旅游就去南极,穿衣要对标欧美中产,买个二次元周边花了头十万,不去个澳大利亚朋友圈都没脸发……在大家的心中,消费升级人群成了一个为了品质个性(装逼)不要命的存在,不是人傻钱多就是有钱任性,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消费决策。
人们都期望获得更好品质的生活和服务,消费主义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立足点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让劳动者觉得人人应该像资本家那样去消费。
同时,以消费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内容运营对舆论和女性(乃至男性)的消费观影响力是巨大的。当这样的影响力和女权结合,便产生了令无数男同胞们厌恶的逻辑——你不给我买买买就是不爱我。

实际案例很多,你多看看一些新媒体大V和相关平台针对女性的推文标题,都充斥着物欲横流的浮躁气息,就能了解其价值导向了。
《不花男人的钱,他怎么会珍惜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会花钱的姑娘,才有资格做精致的猪猪女孩》
《想买就买,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好看的男人和女人,都自带烧钱属性》
环顾整个社交大环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费热潮,都在刺激消费。他们肆无忌惮地将消费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等等联系在一起,极力推广“消费至上主义”。
(很多人可能会问,消费主义为什么容易对女性产生影响而对男性影响力小,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年轻女性拥有可以快速变现的资源优势)

在这种畸形的消费主义观里,女生给自己买名贵的包包口红,才是爱自己。有了这么一系列套装,才是精致生活,小资品味。男人每逢过节一定要发个经得起攀比的大红包,送自己女朋友包包口红化妆品套装才是爱女朋友。你要是买不起彩礼,穿的是“特步”,过节才送两百块的礼物,容易会对集火标记为“抠门”,“直男癌”,“土鳖”等标签。
这是我最痛恨的消费主义洗脑。它物化男人,物化女人,让无数年轻男女往里面跳,跳到生活拮据甚至负债累累。如果我们潜在希望追求的对象,很大概率上是一个物欲很高,消费主义的中华田园女权。这口锅是不是那些鼓吹消费升级的资本家们也得要背一背?
网络信息的幸存者偏差
借用《平凡的世界》一句话: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整个世界都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不像过去那样有距离感和信息不对称性。社会的协作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带来的也是信息爆炸,那些传播在互联网上的幸存者偏差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压力。举几个例子:
1、知乎上如果是找关于工作话题的,全部都是在聊互联网、金融、管理或创业。关于“前途”的话题,热门都是像 “双非大学就不是学校”、“穷人需要为自身的贫穷负多大的责任”、“三线城市混吃等死没有未来”、“实业误国,炒房兴邦” 等充满偏见的社会达尔文问题。

2、你如果多刷刷脉脉匿名区,应该能见到满屏的“应届生25*18”,“三年达到阿里P7”等消息。就会感觉全互联网的富人,好像都在脉脉匿名区。
而对待别人困惑的学历问题,毫不客气用迷之大厂优越感来教育你一番智商的差距和学习上的不努力:“有些人总是喜欢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最后却满腹牢骚,抱怨不断”、“你弱你有理,他强他活该”、“专科就是低人一等”等。

3、贴吧气氛就会比较诙谐,会把“宇宙机”、“宇宙金”、“宇宙公”等时下高时薪比的热门就业方向,一致吹捧为普通人能达到体面生活的最佳方案。其他被吊打的冷门专业同学,可能会有种“选错专业误终身”的感觉。
4、营销号三天两头拿出一则《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00后CEO怼成年人拿死工资》等新闻来刺激大家眼球,让人错觉仿佛身边的人都暴富了,就自己在拖国家后腿。
尽管大家都知道,接受到的很多都只是幸存者偏差,或者有意为之的贩卖焦虑,可我们毕竟是凡人,一个环境呆久了,不被戾气影响到是非常难的。
那种感觉像是 “同样两条胳膊两条腿,人和人的差距咋比人和狗还大呢?”的挫败感容易让人浮躁。
而身边信奉“选择大于努力”主义的人,用很短的时间取到了别人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能达到的目标,这种因为选择通道上造成的差异,都会让人有种看着别人弯道超车,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
过去网络没那么发达。咱们读书的时候,被攀比对象可能是隔壁邻居家“别人家的孩子”。考到市重点高中,分配到哪个学校、哪个银行什么什么的。因为大家也不熟悉具体情况,倒也不会觉得太有落差感。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你每天打开社交,资讯应用,整天能看到这些激起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意识的信息。现在我们对标的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别人家孩子,或是占据互联网大多话语权的“新中产阶级”了。
你MD年薪百万在上海还焦虑,我等屁民年薪还不足你零头的要怎么活?是不是都不配呼吸?
对于这批占据网络话语权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抱这样的想法:看不惯他们装逼,但是很想成为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