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哲学的背景与西方海洋文明的哲学有明显得不同。中国是内陆国家,农耕文明有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其性格不像海洋文明那样张扬。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社会有传统的四个等级,即:士、农、工、商。“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士”虽然本身并不实际耕种土地,可是由于他们通常是地主,他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收成的好坏意味着他们命运的好坏,所以他们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法。所以他们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他们热爱自然、赞美自然。其思想也较为淳朴敦厚。因为靠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民,科技不发达,很多时候粮食的收成都是靠天吃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四季更替变化影响大。违背自然规律便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所以“反者道之动”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很深,对中华民族克服困难,贡献很大。他们相信这个理论,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谦虚谨慎,在极其危时也满怀希望。这也为后来中庸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主要依据。
“农”只有依靠土地,土地是不能移动。作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人多了,必然会有相应的家族制度的产生。家族制度也是过去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了家族制度,便有个祖先崇拜,尊卑长幼等等关系。众多哲学派别中,儒家和道家占主要的位置。而儒家重“名教”,道家重自然。不同的哲学间又相互影响。
“在公元3 世纪、4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 11 世纪、12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的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