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其根深植于过去的土壤,枝干伸展向未来的天空。在这漫长而崎岖的旅途中,我们不断面对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婴儿期的爱与需求,到青春期的反叛与独立,再到成年后的责任与担当,每一步都塑造着独特的我们。
一、0至1.5岁,是“我”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的基础,通过啼哭与笑容表达着内心的需求与满足。
我记得我刚生下儿子的头两天,由于剖腹产,一阵冷风吹过,我就感觉异常疼痛。我们把儿子放在脚头,他会不断地啼哭。我们以为他饿了,冷了,都不能解决问题。直到一个很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过来,她让我们把孩子放在我的身边。
结果却非常神奇,从那以后,儿子睡得非常安稳,不再啼哭。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原因,儿子与我分离之后,缺乏安全感,他通过啼哭,来表达他的需求,得到我们的关注与回应之后,对我们产生了信任,就不再哭闹。
二、1.5岁至3岁,“我”开始尝试与外界建立联系,探索自己的能力与控制感。
在这个时期,我发现儿子更有想法,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不那么听话,习惯性地说“不”。他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比较有限,但他还是喜欢用,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习惯跌跌撞撞地一个人走路,即使跌倒了,也拒绝父母的帮助。
三、3至6岁,“我”模仿成人,试图承担超过自身能力的责任,内心的雄心壮志与内疚自责交织在一起。
儿子逐渐长大,他精力充沛,活力满满,别以为他可以安静下来,他在不断地尝试与挑战,身心都更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本来我在写着关于他的成长日记,也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不得不停了下来。
四、6至12岁,到了学龄期,“我”与同伴共同成长,竞争与合作并存,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儿子上学的第一天,我清楚地记得,儿子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他郑重地对我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五、12至18岁,进入青春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单一的情绪被快乐、心动、迷惘、忧伤和孤独等复杂的情绪所取代。“我”渴望独立而开始反叛,想要掌控命运而激进张扬。此时,“我是谁”是这个角色混乱时期的核心主题。
在这个时期,儿子充满了故事。快乐、心动、迷惘、忧伤和孤独都一一品尝过,且还在不断重复与交织。
十四五岁的年龄,故事还在发展中……
六、18至25岁,成年后,个体从“我”的关注,转换为对“我们”的关注,通过建立亲密关系以对抗孤独,同时也面临着对自我控制的交付与重新审视。
七、25至60岁,“我”承担起建立家庭与抚养后代的责任,将早期的自我与新一代的自我,通过传承融为一体。“我”的雄心壮志逐渐趋于现实化、平庸化,从活力四溢的青年逐渐步入沉稳的中年。
儿子的成年期(18至25岁),还在未来。我的成年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现在正处于成年后期(25至60岁),陪伴孩子终身成长。
时光匆匆,我几乎还没有来得及规划,就走向了成年后期。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选择了终身成长。无论多大年龄,我们都能找到新的起点,重新开始。
通过写作,我逐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陪伴孩子一同成长,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感与价值感。这让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意义,不再虚度光阴,感到忙碌而充实。
八、60岁以后,既是回顾,也是展望。只有人类,才能从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中,寻找到价值感与幸福感。自我不受限于承载它的肉体,而能够超越肉体的局限,以延展人性,获得生命的永恒。在这不可分割的旅途中,昨日之“我”,亦是今日之“我”,共同编织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成长的瞬间,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不断追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