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麻吉星教育社区,我是来自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的李珊。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鼓励尝试,拥抱犯错。
当问题不能被立即解决时,很多孩子都会因此而沮丧或泄气。是的,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嘟宝身上。而我知道,他只是在探索世界,通过“犯错误”来锻炼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所以,我能做的,就是不断鼓励他,尝试、再尝试,从失败中寻找经验,必要时借助绘本教学,修改和完善作品。
比如,搭积木,起初他只会摆弄,抓在手里玩儿,并不会将一块积木搭在另一块上,反而会经常性地推翻我们搭好的积木。如果我们生气的训斥他,“怎么能推到积木呢?”“你不能这样捣蛋!”等等,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呵斥,不敢再尝试,只能在一旁默默地观望,久而久之,为了不犯错误,不再尝试,他的大动作和创造力也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更多时候会默默地在一旁观察,或是和他一起搭积木。我知道孩子是因为还没有掌握搭积木的方法,所以才会不断破坏,甚至开始失去耐心。所以,我将绘本穿插到积木游戏中,在绘本故事中,孩子寻找到了如何成功搭积木的方法:下面摆的大些,上面小,就不容易倒了。
他慢慢改变了搭积木大小的顺序,一层一层的磊高。现在我们能一起完成一座漂亮的城堡,有时候是城墙型,有时候是方块型(可以搭的很高)。在互动中发现,如果要摆的高,需要在周围搭一些“保护型”的积木,可防止高层积木不稳定而倒下。嘟宝还学会了在众多积木中,寻找形状一样的,排列在一起,有时候是弯弯的小桥,有时候是火车轨道,有时候是高高的楼梯。他甚至可以将长方形积木,纵向搭建,也不会倒。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通过观察,我发现,每块积木,有些交错,并不是直线型的,无形当中,重心位置进行了调整。我不知道,嘟宝是怎么知道这一方法的,也许他每天玩儿积木,在一次次的失败尝试中,偶然发现的。
回想这一过程,从起初的“只会破坏”,通过慢慢引导,绘本故事,陪伴他一起完成积木游戏。现在,遇到困难时,他也会对我说:“妈妈,不要着急,我们再试一次吧!”
创造力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们得为孩子们提供适合的脚手架和必要的技术,才能让他们顺利的开展创造性活动。正如肯·罗宾逊爵士在TED演讲中,提到的“如果你不准备犯错,你就永远不会想出任何原创的东西。”除此之外,创造性活动中也需要有耐心,耐心再尝试一次、耐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也需要我们的及时鼓励。
如果是大孩子或者成人一错再错,那就要反思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反思失败的原因?比如,我的学生,中学生在做习题时,某些知识点会出现重复性错误,刚开始,我会详细讲解,一遍,两遍,第三遍时候,我会简单带过“这题已经讲解过了吧,就是这样这样”快速一过。然而,单元考甚至期中考试,他们还是在原题出错。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一道题目总是错呢?”在单元考分析中,我放慢脚步,让孩子们自己先解决问题,然后将原理和错误的原因讲给我听。从周一到周四,持续了4天,孩子们陆陆续续来找我说明错因。当然,大部分孩子也不能一次性就将错因解释清楚,我放慢脚步,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再想想它要用到哪些知识呢?”孩子们会捧起化学课本,重新翻阅相关知识点,再次思考。程度好点儿的孩子可以通过自行查阅知识点解决,程度较差的孩子,还是一脸的困惑。我鼓励他“你可以尝试请教一下会的同学,听听他的思路,说出你的困惑。”孩子会去寻找平时和他玩儿的比较好的同学,我观察到,他们有的三两成群,围坐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草稿纸上比划,另一位同学在一旁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快速地讲解题目,孩子还是无法快速理解。他会提出“你能跟我说说,这一步是怎么想的?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孩子则会很开心地为他私人再讲解,翻开知识点,告诉他怎么运用,甚至会自己画思维导图、装置图等,直到全部理解为止。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原本困惑的孩子学会了思考过程,学会有针对性的提问。“小老师们”也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重新建构知识框架,变得更自信和主动,也更乐意去教其他孩子解决困惑。
随后,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在新授课中,尝试将迷思知识点设置成题目,让学生完成二次作答,让他们在讨论和同侪协作中,从“犯错误”到“真正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选择”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实验仪器,可以同时组装多套不同类型的制取装置。限定5分钟内,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仪器,只组装一套你认为正确的装置。孩子们刚开始手忙脚乱,不知道选择该选择哪些仪器。这时候同侪合作发生了作用。两个人商量着,“你拿这个长颈漏斗”“那么它就要配一个带孔的橡皮塞”“是单孔还是双孔的呢?”“还要配一个锥形瓶还是试管呢?”“集气瓶要正放!你还少了一个玻璃片!”……合作就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互相讨论和提醒中完成了。在组装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比如橡皮塞直径大小要与锥形瓶或者试管匹配、橡皮塞的规格是单孔还是多孔取决于使用的是单一导管还是漏斗型、集气瓶是要倒着放还是正着放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需要酒精灯、铁架台、水槽取决于反应条件和反应药品的状态……他们在组装过程中,通过尝试、调整、再尝试、与同伴交流,成功组装出多种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如图文区中的图1和图2。


当然,其中也有存在错误的装置,我并没有当下指出来,而是用手机拍照,上传到屏幕中。请同学们来评价不同装置的优缺点,当镜头转向“普通漏斗作为发生装置”时,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有开启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我观察到,有的孩子拿着装置在解说,有的直接往锥形瓶中加水开启了“现场演示”,有的在一旁画草图,表示气体的流向。我很高兴,孩子们能以讨论、实际动手操作的方式来探讨问题。在二次作答中,我邀请了从“认为该装置合理”改变到“该装置不合理”的同学说出理由,“因为,普通漏斗下端太短了,如果要形成液封,需要加入很多的液体,浪费药品。”
经过共读,再次反思这段教学,我又有了新的改进方式。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直接用这套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呢?让他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得到发现!正如书中提到的”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创造型思考者,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轻松地犯错,并从中吸取教训“。拥抱错误,鼓励尝试,还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探索时间和实验用具!
尊重孩子们的错误,给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创造更多讨论和协作的环境,即使是失败,也是通往另一条路的线索,而不是任务的终结。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明白了失败,是拥抱成功的一种方式,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引导,静等花开。
好了,这就是我分享的所有内容,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和我一起互动。
该文章已于2020年4月6日公开于微信公众号“麻吉星”中,更多语音信息请点击:https://www.majixing.com/wap/read/index.html#/listencourse?courseid=5&coursesection=5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