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其二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刚)。
停针对搁杼(住),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床)。
揽辔对飞舡(香)。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忙)。
酒晕微酡琼杏颊,香尘浅印玉莲双。
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
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朗读时区分n和l:
“辇、女”声母是鼻音n;
“懒、揽、柳、量、莲、流、泪”声母是l。
“颜貌,像庞”都是正对,“庞”就是脸庞、轮廓,好理解。
“步辇对徒杠”
“步辇”我们都知道,是皇帝大大乘坐的。
对应上文,猜“徒杠”应该就是轿子之类的,比如像重庆四川很早之前的爬山工具——滑杆:一架竹椅子,绑上两长两短共四根竹竿,出钱的人坐上去,一前一后两个脚夫抬着爬山。梁秋实就很风趣幽默地写过滑杆,还被称为“滑杆教授”,萧红也写过滑杆,爬青城山、峨眉山,沿途就可以看到很多滑杆,这也是巴蜀地区一大旅游趣景。
但这里的“杠”不是轿子,是“桥”,“徒杠”就是指只能徒步通过的桥。
“停针对搁杼”
“杼”念“住”,指织布用的“梭子”,这句话是指停止缝纫或纺织。
网图两头尖头的像一条小船,两头尖方便在丝线来回穿梭。我知道的一种梭子是半椭圆形像梳子,听老母说,她们那时候编斗笠就用那样的梭子。
古代妇女应该都会织布。随手翻读古文,凡是写妇女的文字,必定会伴随着织布的描写,比如:《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木兰诗》里“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孔雀东南飞》里“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战国策》里“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里的“紝”,也是指织布。
上面提到的“妻”,是指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妻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没有从织布机上下来,嫂子也不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怎么了?他为什么那么惨?原来他去秦国游说“连横”失败,秦王敷衍他,对他的策略不予采纳。苏秦只得灰扑扑回家,可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但苏秦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发奋图强日夜耕读,头悬梁,锥刺股,反复研究姜太公所著的兵法《阴符经》,后得赵王赏识,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开启了他大开大合的纵横家之路,事业飞黄腾达之时,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转弯,原文写道:“父母闻之,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他的嫂嫂更是夸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里也反应了苏秦那个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舡”
“舡”作“船”理解即可。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尨”,指长很多毛的狗。这两句话不难理解,营造出了一种惬意随性的生活氛围:骏马在长满柳树的堤坝一飞而过,留下马蹄声声一串;开满鲜花的小院子里,时有狗儿在有口无心地叫。脑海中又不自觉地浮现出《诗经·君子于役》中那幅“山村晚归图”——“鸡栖于埘(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酒晕微酡琼杏颊”:酒后脸颊泛起红晕,就像白玉红杏一样。美。
“香尘浅印玉莲双”
又有故事可听了:晋代的石崇,家财万贯,骄奢无度,他在地上洒满香尘,让他的妻妾在上面行走,他便通过香尘上的鞋印来猜测她们鞋的大小。
石宠肯定不知道,他的这门“功夫“在几千年后,被今人用在了刑侦破案上。
想起了一个很厉害的通过识别脚印就能精准锁定一个人的刑侦女警,在董卿主持的《挑战不可能》中她现场挑战过。
节目里,她先观察并记下了一个人的脚印之后,接着将这个人混合在几十个人当中,她通过几十个人在台上轮流走路的姿态,而后准确地找出了这个人。当时评委席上的刑侦博士李昌钰问她是怎样练就的,她说是家传的,淡淡的一句。
“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
唐代于祐在宫外的御沟流水中捡到了一片上有题诗的枫叶,于是他也附诗一首,然后把枫叶放入水中,枫叶漂回宫中,恰好又被题诗的宫女看到,后两人结为了夫妻。这是巧合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浪漫期许。
“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舜帝南巡,死在途中,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绝,终日哭泣,她们的泪滴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纹,就是现在的斑竹。于是斑竹就成了忠贞和思念的象征。
“湡江”有版本说是湘江,屈原写的《楚辞·九歌·湘夫人》于此合,说娥皇、女英寻到湘江,此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就是洞庭湖,在湖南北部。她们伤心欲绝自投湘水,成为了湘水之神。
部分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