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给自己安排了一次旅行,目的地南京,因为公祭日前后,我特意去那里看一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座城市的记忆,国家的记忆,我想变成自己的记忆。那么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一、民间说法
民间有一个段子,出去玩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见人吹爆。这是一种快节奏的旅游。旅游顾名思义,旅,就是旅店,表示过客,快的意思,游就是游泳,也就是泡个澡的意思,就是放松心情,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另一个呆腻的地方去泡个澡,呼吸一下不同人群呼出的空气,吃点别人吃腻的东西,说到底就是去看一下,没有看到过的;去听一下,没有听到过的;去吃一下,没有吃到过的,总之浅尝辄止的感受一下。
而游历,是周游四方,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些许烙印。旅行即是游历,不仅是游,更是历,是有目的的游和历,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所走过的路,所见到的景色,碰上的事,所感受到的风土人情,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二、文学家看法
文人多追求诗和远方,有远方,内心还有诗意,对美的记忆才显高级。他们认为旅行的意义:
第一点能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身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一个人如果常年生活在工具化的心态里,一定会面目可憎,一脸俗气,连他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时候就有必要换一个陌生的场景。即便那里也只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因为,陌生的环境总会让人对生活拉开审美距离。
今天的很多人,之所以把旅行搞得很疲倦,也不觉得有任何审美体验,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自己和环境拉开足够的审美距离。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你可以从这种话试着理解一个生活场景,当男人成功迎娶了爱慕多年的女神,可感情往往会由浓转淡,这仅仅是因为喜新厌旧的天性吗?并不全是,爱慕可以帮人拉开审美距离,而婚姻生活是工具化,一定意味着零距离,零距离一定会让美感消失。如果缺乏美感,就会略显俗气,从美学角度定义俗气,就是人和现实生活拉不开距离,一切所想所做都是工具化的。
三、理学家认为
在认知学上,可以把知识的获取归纳为三种:亲身感受,亲身感知;他人告知和逻辑推之。逻辑推之是人类心智的来源,遗憾的是每个人,一辈子能通过这种形式得到的新知识,其实很少,因此前两种形式就特别重要。读书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第二种形式,而旅行属于第一种。
旅行的第一个意义是增长见识,对于他人告知的事情,亲身验证一下,才能记住变成自己身体中的一部分。对于他人没有告知的经验,自己通过旅行了解到的,再告诉他人也是一件好事情。
旅行的第二个好处是帮我们走出自己平时生活和工作的圈子。一个封闭系统都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生发展的,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无序,而破局的关键就是打破封闭系统,引入负熵,这个负熵,在热力学中你可以将它理解为能量,在信息论中理解为信息,无论是哪一种,都要走出封闭的圈子。通过旅行换一个环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走出困境。
旅行的第三个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世界是一面镜子,通过他,我们能够看清自己。怎样旅行才能收获比较大呢?简单的讲就是要记录。任何人出门旅行一定会有想法的,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成为了人生的阅历。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要摒弃快节奏的游而不历;而后我们带上文艺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背包,旅行的感受就会提高一大截,只是制备包事先要花很多功夫来装满,这样我们就有了高级的审美;最后我们加上理学家的思考,让旅行变成增长见识、增加能量、镜像自己的人生阅历。
旅行的意义(文章是篇调研型文章,参考有吴军方法论、熊逸唐诗50讲、杨斌的“有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