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家
一起孤独、消费主义、逃离... ..这个展里有当代人的生活万象

一起孤独、消费主义、逃离... ..这个展里有当代人的生活万象

作者: 六娃葫芦瓜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21:27 被阅读0次

我也是从没有想到自己会“人在家中坐,展从天上来”。一位咸鱼卖家在给了我音乐节门票的同时,也附赠了尤伦斯的展票。事实证明果然是不虚此行,甚至于我产生深深共鸣。

展览名为《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看展之前并没有去事先了解很多背景知识。对于当代生活,我自身的感受是: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易得的感官刺激、爆炸资讯、丰富物质的同时,却也陷入了一种困境:车流、灯光、人潮和高楼组合起的意象,背后又跟诸如喧嚣、焦躁、快节奏这些词汇分不开。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形态的繁荣,却也滋生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然而现代生活,又确实离不开城市。

展览有九个部分,分别为前言、蜂巢、一起孤独、流动、说服力、断裂、逃离、控制、下一章。每个切面描绘着当代生活的万象,正如展览结束前在墙上所写的那句话:“摄影就是收藏世界”,这些无声的摄影作品,却能把激荡在内心的情绪捕捉出来,挖掘出来。

01

一起孤独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诗人约翰·多恩这样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无论是爱人、父母、朋友、同事、同好,任何对我们能为之打上标签的身份,都是关系的缔结。我们是个体,却又在无时无刻不在缔结关系与连接。

可是为什么认识的人越多,感觉到的反而越可能是孤独?

《破冰行动》里,塔寨村是宗族社会的关系网建立起了强有力的连接,于是我们看到被逐出家族便意味着在这个家族的身份标签被撕下,脱离强关系的网络后,个体的价值才进一步被强调。

小村镇、小城市中,谁家的狗咬人了在半天便能从街头传到街尾,一张八仙桌便能侃尽周围事,人和人之间的熟悉感支成了一张网,互动是强频次强关联的,世界是小的,并且固有秩序和观念被打破,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当个体如一盘散沙散入大城市中,多样和包容可以容下每一个“怪物”,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的同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频次和关联好像也变弱了,见面的也成本提高了。强调个体的同时,自我和别人的连接更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比如以同事关系为基础的聚餐),而无具体目的、只有愉悦感的“闲人社交”,似乎变得奢侈而可贵。

地理距离的增大是否会带来孤独感的加重?见面成本的提高带来的是对社交通讯和网络的愈加依赖,真切感也不如见面来得多。

各种慢综艺的火热,比如《向往的生活》,确实也对准了当代生活的痛点:养几条狗,隐于山水间,没有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田干活做好吃的,几个人在一起也是“闲人社交”,一起玩游戏、唱歌,悠悠闲闲,没有拘束。远离大城市,塑造桃花源,人和人之间暂时摆脱了利益为主的交往原则,距离变近。

但说到底,无论在哪,孤独确实是人类永恒面对的课题。

02

说服力

这个部分的主旨为:当我们开始购买行为的时候,我们可能已无意识地被广告、宣传、营销、促销操纵,它们形成了无声的“说服力”,在消费主义当道的今天,这样的洞察准确又冷静。

心情不好那就买买买,买一次解决不了那就买两次;618、双11甚至是520都被标记成了电商狂欢;如果不拥有网红或明星同款,或者不去打卡,感觉就像差了一些什么。

我们向往的物质和消费物品好像被放在了既定的生活范式里,而我们需要的只是把自己填充进这个范式中。

我们来看这个作品:

确实是有点意思:原来杜撰理想的生活方式,真的是可以以假乱真地让人以为背后是个活生生的人。物品和我们自身,都已经异化为这个消费社会本身而已。

前一阵KAWS和优衣库出联名抢疯了的事在社交网络上沸沸扬扬,公号ONE文艺生活写了篇文,从这件事联系到“小红书代写产业链”。原来那些在小红书上展示女性光鲜生活的内容,有可能是装出来的,是故意代写和平台也在查封多达百万的黑产账号和假笔记。于是有了一个段子:“在知乎讲别人编好的故事,在小红书看别人编好的生活”

这便是消费主义下的众生相,它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自己想象得还要大。虚荣、拜金、欲望... ...单纯用这些词汇解释提倡消费主义的动机,未免显得偏颇。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 ——人们总是把物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用来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作为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的参照来摆脱本团体。   

—— 让·鲍德里亚(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

融入某个圈层,找到同伴,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份。符号化的物质能最快速也最高效地辨认圈层。把这些符号化的物质收入囊中,也就间接证明了一点:我已经处于这个圈层中了。

最近看了篇文章,产生了一些联想:这种给自己找背书的从众行为,是不是背后也有种恐惧的心理。“如果和别人一样,我就不会出错”“不和圈子里的人一样,我可能会被当做异类。”和不被认可的恐惧抗争,找到安全的归属感,尽管不喜欢,但因此为之却是安全的。

所以回到最核心的一点:让消费建立在真正的“我喜欢”的基础上,而不是“别人有了我也应该有”,是不是会减轻一些焦虑呢?

03

其他作品

还有一些在展览中印象深刻的作品。文字介绍参考好心日报。

王庆松 2012 年作品《工作!工作!再工作!》拍摄了高层办公室里的一群工作者。虽然空间内十分明亮,但穿着、陈设到整体色调却很像一间医院。

洪浩“我的东西”系列之一《结算 2007 年 B》,用扫描仪扫描了他在这一年买到的消费品。这些花花绿绿的商品构成了一份立体的消费记录。

Jeffrey Milstein 的“机场”系列从高空俯拍了许多航站楼。在呈现一种几何美感的同时,俯拍也让人意识到这个平常的存在实际上既是一个由上万人运营的巨大机器,也是一个全球系统中的小小铆钉。

日本的90后摄影师冈本裕志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拍摄他的好朋友Yo Toshino的求职历程,经历了主人翁从精心准备,漫长的煎熬,成功,梦碎,再出发的整个历程。

Valerie Belin 在《无题(模特 II)》中想象了未来标准的美人形象。他们装在大幅画框中,高高挂在墙上,如神明般俯视着参观者。

Michael Najjar 的“Outer Space”系列作品。Michael Najjar 从 2011 年起开启了自己的“Outer Space”摄影艺术系列,该系列关注太空飞行的发展,思考它如何改变我们未来在地球的生活。

相关文章

  • 一起孤独、消费主义、逃离... ..这个展里有当代人的生活万象

    我也是从没有想到自己会“人在家中坐,展从天上来”。一位咸鱼卖家在给了我音乐节门票的同时,也附赠了尤伦斯的展票。事实...

  • 孤独

    生活很忙 也很闲 想逃离人群 又害怕孤独 想要被爱 又不敢付出 这 大概是现代人通病 我也是吧 那就用喜欢的事 充...

  • 超市,空巢青年的大型游乐场

    我,一个自诩逃离了消费主义陷阱的人,生活中的一大爱好,却是逛超市。 不管是冰箱里真的物资短缺了,还是一天没出门感觉...

  • 逃离计划

    逃离这窒息的雾霾 逃离这苍白的天空 逃离这焦躁的空气 逃离这夜晚的霓虹 逃离这陌生的城市 逃离这虚伪的生活 逃离这...

  • 生活的哲学(4)

    生活的哲学 (接上) 09: 简单生活(反消费主义,犬儒主义) 我们都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洗脑了吗?被营销制造出来的需...

  • 逃离

    我想逃离,逃离这孤独的城这寂寞的地方,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一样安静。

  •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吧。也许这跟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很多关系。在消费升级后,人们越来越关注消费的品质。而在...

  • 温饱不愁,自由选择

    在商品社会里,消费主义主导社会潮流,金钱被推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消费主义的特点是:人们不再只为生活必需品而花钱,还...

  • 静定:创作的源泉

    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浮躁与不安成了现代人最常见的两种心理状态,这对于求学...

  • 地久天长观感

    在来北京的机上,看了电影《地久天长》,果然不负盛名。我们这代人,还是喜欢这种直接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咏梅因为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孤独、消费主义、逃离... ..这个展里有当代人的生活万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ml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