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82天学习分享
牛年终于要到来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不知不觉,《乌合之众》这本书已经看到了尾声。今晚看了一句话,很有感触:“不要追求自己学了多少,而要追求自己改变了多少。”
与其看那么多东西记不住,还不如耐下心来,把学到的内容反复研究,反复吃透,不断精进。
接下来,我会把我这几天的学习,再好好总结梳理一下,分享给你。
一、《乌合之众》的核心内容总结
一群人集合在一起不一定是“群体”,群体必须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
当个体进入群体之后,原有的理智与思想会消失。形成的这个新的群体就像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一样,具有原成员不同的新特性。
在群体中,个体很难进行深度思考,只能进行表层的逻辑判断,比如“伪因果关系”(关于伪因果关系,你可以看我之前发过的:吃“冰淇淋”会导致“溺水”?你有被“伪因果”欺骗过吗?)
作为群体,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低智商”的特点。
- 冲动性:喜怒无常
群体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燃,也很容易被影响。不论是很多网络热点事件,还是很多群体性事件,我们都不难发现。由于群体的“短视”,他们很容易下“错误”的第一判断。
而激进过后,他们又很容易被带偏到另一个极限的感情中。从“极恨”到“极爱”,很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 群体的轻信性与易感性
群体的韧性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影响。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十二怒汉》,讲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9062296/b3fc2f779da2be0f.png)
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
刚开始12人中,认为有罪的有11人,只有1人认为无罪。按照规则,必须12人全部全票通过才可以。所以他们要进行第二轮沟通。
此时,群体的“非理性”与“脆弱性”就体现了出来。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中,反对的那些“大多数”逐渐失去耐性,慢慢也都向对方“妥协”。最终12人投票一直认为小男孩无罪。
感谢刚开始的那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理性想法。
群体会放大我们的情感与特点,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群体到底能不能变成你心里想要的那个“群体”,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它。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的目标,是让世界记住我的声音。我希望用自己的温暖而又力量的文字,让每一个人都能不断蜕变成长。
新的一年,我们一定会爆发。2021,让世界看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