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时以及生活中总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智力超群,往往在某方面有特殊的技艺和才能,在上学时他们常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总是那么优秀,让人望尘莫及,很多人把这种孩子称为“天才”。
关于“天才”印象最深刻的格言莫过于爱迪生说过的,“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我也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但最近又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爱迪生说的这话还有后半句,“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但是1%的灵感往往是极其关键的。”,先不说这句话真实与否,不过我想它强调的灵感比勤奋重要的观点也不应该出自一个勤奋努力做实验的发明家口中。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所谓的天才,就是那种天生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这是人类的错觉,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信世上有天才也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碌碌无为找借口。
其实,所谓的“天才”只是在某方面主动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高效和充分地利用,再加上感兴趣,会触发更多的灵感,从而会变得越来越突出,由此也就变成了所谓的“天才”。这才是成为天才的根本途径呀!
不说别的,你看看那些厉害的游戏玩家,哪一个不是长期投入,并且对游戏相当感兴趣(何止感兴趣,那简直就是沉迷呀!),有的不但投入时间,还会投入大量金钱,最终才成为高手的。
还有首富巴菲特重要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他每天早上吃饭前都要学习,这个习惯到高龄还都一直保持,所以他才拥有对商业天才般的敏锐度,才能创造巨额财富。我看到一本书中,他的孩子一段回忆性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在美国1966年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孩子由于深受他的影响,所以即使在那个愤怒和激进的年代,每天也依旧在学校门口的书报亭买《华尔街日报》或者《财富》杂志,然后把它塞到腋下,大步流星地去上经济和商业课程。而当年和他一样大的美国学生不是正在霸占院长办公室,就是在去往监狱的路上。而他却则常在拉蒙特图书馆的地下室学习如何阅读财务报表。他的孩子从小就有这样投入度,所以也在商业上非常出众。
而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在恢复高考的考试中有人竟然外语考到极高的分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十年浩劫,教育几乎停滞,当时有多少青年正忙着当红卫兵批斗别人,他们怎么会有时间学习,难道他们是语言天才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他们其实都是偷偷自学的,那个年代学习都变得困难,更何况学习这种帝国主义的语言,那简直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在学习,由此可想象,当时无尽个慢慢黑夜,一盏盏煤油灯下,他们在牛棚里为学习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让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栋梁之才。
但是学生常问我,“那我对学习没兴趣咋办?”
我说你可以问问天底下有谁一出生就对学习感兴趣,要知道,兴趣其实不是培养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只要你做的足够好,周围投来羡慕的眼光,同学也对你敬佩的五体投地,你就会对你做的事情有点感兴趣,你看那些满大街开豪车的,并不是他们真的喜欢开车这个事情本身,而是他们喜欢享受别人投来的羡慕之情,所以才喜欢上开豪车,只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意识到本质原因。道理是相同的,都是来自人性的虚荣心,我也并不是说虚荣不好,它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要想法把它利用好才能发挥意义。
说到意义,如果你还能用自己的学习主动分享帮助别人进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那你就会从内心感觉这个事情有意义,这样就会彻底爱上你所做的事情,这样一个兴趣就彻底地培养出来了。假如一个孩子在某方面遇到一个困难,如果他能通过自己想的办法或者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论解决了问题,而且做的比较漂亮,甚或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同龄人的仰慕,那他就会信心大增,又会相继做成其他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做成很多其他事情,这样就和周围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别人会越来越仰慕,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有人会说,“我有兴趣但是学不会咋办呀?”
所有的学习是有方法的,但是方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这种简单的道理大家往往容易忽略,其实学习不外乎三个阶段,“理解,重复和应用”,然后就是不断地理解,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应用,三个阶段依次往复循环就行了,这样可以说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学不会的,那你也就可以会成为“天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