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所有的生活方式,都该“适可而止”。
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这是适可而止的生活方式;该交往的时候交往,该独处的时候独处,这也是适可而止的做人方式。
谈到“社交”,在你看来,人老了,到底是多与人交往比较好呢,还是独处一个人过日子比较好呢?
有些人觉得,还是独处比较好,至少不需要尔虞我诈,也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来做人。有些人觉得,还是合群比较好,至少可以让生活热闹起来。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都有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就拿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你觉得他该如何生活呢?是盲目交往,还是将自己封闭在家庭当中呢?
一切,都需要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让自己过分孤独,也不要让自己过分盲目。一切,“中庸”就好。
在60岁到65岁这段时间,要懂得跟这些人,适当拉关系。
一、要跟认识多年的“老伙计”拉关系。
俗话说:“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
这人世间,过客特别多,虚情假意的人特别多,可一片真心的人却特别少。能够遇到一位知己,与之相伴一生,就已经特别幸运了。
一个朋友,能够陪伴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很常见;能够陪伴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很少见;能够陪伴几十年的时间,那更是世间少有。
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么一两位老伙计,跟自己相伴多年了,感情不错,算得上是“知己”的关系了。
对于这些人,无论我们是否老去,都需要好好地珍惜。
退休后,如果有时间,跟他们一起爬爬山,钓钓鱼,下下棋,或者聊聊天,也是不错的选择。所谓“好友相伴老,自是人生幸”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觉得退休后,就不需要友谊了。也许,上了年纪的我们,才需要老友相伴。
二、要跟曾经帮过我们的“贵人”拉关系。
有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这个人世间,帮助,那是人情。而不帮助,那是道理。别人对我们的恩情,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值得我们用真诚的心意去报答。
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些人拉过我们一把,我们要好好报答;在以往的生活里,有些人救过我们一命,如此恩情,我们也要一辈子放在心上。
哪怕到了晚年,也不该忘记。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找到这些“贵人”,与之叙叙旧,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也让受到过别人帮助的自己,少些内疚,不让人生存有缺憾。
曾见到过这么一些人,因为相互帮助,从而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相伴一生。这种友谊,才值得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好好珍惜。
三、跟陪伴我们一生的“老伴”拉关系。
有这么一个人,跟我们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他们比我们的亲生儿女,还要亲近。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伴。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老伴不好,不是长得不好看,就是生活习惯太差劲。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被我们抱怨的人,陪伴我们过了大半生。
夫妻一场,能够陪伴,那是一件幸事;能够陪伴十年以上,那是缘分的撮合;能够陪伴大半生,直到老去的那一天,这是老天的恩赐。
人生最美好的事儿,莫过于有爱人相伴,有真心人相拥,可以在充满“温暖”的生活当中,慢慢地变老,让人生多些充实,少些冰冷和不幸。
所谓“年少夫妻老来伴。”
如果另一半是过客,那就算了,当断则断。反之,如果另一半是值得我们托付一生的人,那我们就算老了,也要将这份爱,铭记于心,别抛诸脑后了。
四、跟内心真实的自己,妥协言和。
很多人会说,人老了,还是要降低自身的姿态,向儿女讨生活。
像这样的说法,终究是有问题的。试想,父母养育儿女长大,儿女怎么想,怎么报答父母,那是他们的事儿,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迫、非要干涉呢?
什么养儿防老,什么养老防儿,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并不是儿女怎么对待我们,而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如果我们懂得跟真实的自己言和,妥协,不再嫌弃,相信晚年的我们,会越活越接地气,不会越活越抑郁。
有太多的老年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也不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颗接纳自我的心。这颗心,被他们抛弃了。
还未老去的时候,我们可以骗骗别人,进行伪装。而在今时今日,我们也老了,就不要骗自己了。真实地活着,才是后半生福气满满的关键。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