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说:“老师赞同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进去问问。”子贡进去,说:“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孔子说:“古代的圣贤呀!”子贡说:“他们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子贡出来,说:“老师不赞同卫君。”
【我的收获】
为:赞同。
先回顾一下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国王有意将帝位传给老三叔齐,但国王死后,叔齐不愿违背传统礼制,要将帝位让给老大伯夷,但伯夷以要遵守父命为由,坚决不肯受让。兄弟俩谁都不愿违背礼制,于是先后离开孤竹国。
后来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和叔齐认为胜之不武,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为生,最后在山中饿死。
孔子将俩人推为“古之圣人也”,他还曾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很多古代圣贤大师对他们推崇备至,史料中多有记载。
伯夷和叔齐的思想行为,体现了孔子推崇的仁、义、礼、孝,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这篇的背景是,孔子在卫国受到卫灵公、南子及大臣们的盛情款待,在卫国逗留时间也比较长,于是,学生们担心他是不是想要追随卫灵公,留在卫国谋求官职。
子贡自告奋勇去与孔子当面确认,他不愧是一个外交人才,并没有当面质疑孔子,避免冒犯。他不像子路之前那样鲁莽,批评孔子不该拜见南子,让孔子下不来台,直呼“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贡见到孔子后,先巧妙地确认到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思想行为是高度认可的,孔子认为他们品德高尚,“求仁得仁,无怨无悔”。故此,子贡肯定,孔子对于求仁的至高理想追求没有改变,不可能会赞同追随卫灵公。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好像浮云一样。”
【我的收获】
对孔子来说,物质生活条件是次要的。只要做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即使生活再怎么简陋,也能找寻到快乐。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孔子最爱的学生颜回也是这样的代表,“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上篇中的伯夷叔齐也是这类人,宁肯放弃帝王地位,宁肯在山中饿死,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仁义道德。
这就是孔子一直在倡导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