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
谈一谈哪一“有”对我启发最大?
老师文末的总结:
1. 「有趣」是硬通货,各层次写作者都深谙其道;最好将读者视为情人,才有趣得起来。
2. 「有用」是互动式写作大势下今后文章的主流之一。
3.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不在其位、不临其境,任何人都编造不出来的细节。
4. 「有力」分为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美打动人心,创造美的技艺可以学习;强烈的情感是写作者的宝库。
老师的这篇“你的写作属于纯自嗨吗?”真的是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四有都对我很有启发,要说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讲“有趣”、“有料”以及结尾处的总结,也应了老师课中所提到的峰终定律,结尾极其重要,不是简单的点题总结还需升华。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写作的确是属于纯自嗨,不,或许连写作都称不上,不过就是针对某些事的看法形成的关键字词和句子,连段落都不成,基本上只有自己看得懂,没头没尾的。
我是一个隐秘的自恋者,总是自恋地认为自己是跟别人不同的,是独特的存在,遗世而独立。但其实看完老师这篇文章后,真的相当于当头一棒。
口口声声说不求结果,我是不同的,但不也要生活吗!不过是为自己不认真写作,写不出好文章而找借口,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是呀,在这社会上谁又是能真正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呢?谁还不是社会人了!谁又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呢!想要生存就得适应社会的法则,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在文中提到咪蒙在她那篇如何写出百万加的文章里提到,自媒体时代的写作都是互动式写作,必须与读者相关的,没错一篇好文章就得融入读者中去,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提高阅读量。这也正如“有趣”中提到的文章写得好的人,必定是最愿意与人共情,和他人连接的。不要妄图以写作寄托你的“与众不同”,它顶多也只能寄托你“生活在别处”的消极情绪罢了。
在读到四有中的“有趣”的时候,说老实话,我也是很笃定地认为我是一个没什么幽默细胞的人,但当老师说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是古灵精怪的,要将读者视为自己亲近之人最好是情人,这样文章就会变得有趣,虽然我没有谈过恋爱,但我却能想象我对着我熟悉的爱人是如何的鬼灵精怪,放下心扉,敞开自我,释放天性,我对此有着美好的幻想。在讲情感的力度的时候提及的有趣中的释放自我,也让我感触颇深,虽然我是个极其感性之人,总喜欢带着个人情感去看书,但我总是觉得作者就不应该带有太鲜明的个人情感,不应该左右读者的情感,而是应该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想象,我希望更民主点。但其实细想这两者并不互相矛盾,而且正如老师所说人们总是喜欢看情感充沛、酣畅淋漓的文章,平淡的东西不招人待见。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有料”,是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没有料,我总是认为很多事需要经历过才会有深刻感受,描述出来的文字才会让人产生共鸣。但我觉得我就是一片空白,没有生活,像白纸一样根本没有故事。这是让我很困惑很迷茫的,我在细节之处的感受始终不够,也不够敏感,把握不了到底怎样的才能称之为有料。脑容量不够,无法记住太细节的东西。或许还跟我一些不太成熟的认知有关,我总是觉得过于细节就会显得复杂琐碎,这正是我最为厌烦的,那些琐碎的事会使我变得很烦躁,我比较喜欢简简单单的,原生态,简加工。像老师第一节课提到的王路的“师傅,我到望京,不好意思”,或许没有经历过我就天真地认为这样的事没必要长篇大论,没必要把自己想得如此重,还可以去影响别人一整天的情绪,不是你还会有别人,凡是在机场排队的司机基本来说都有心理准备,都是自愿的,又没有人逼得你一定要排怎么久的队!不过就是一瞬的事,跟你又有多大的关系了,都是自我观感!
所以我平常很少注重太过细节的东西,总是得过且过,我及其的任性,不是我在乎的,我就很少去关注!但是有些书中对细节的描述又让我觉得很美!或许是不是可以引起他人情感的或者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才能算之为有料的细节
作业2: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不在其位、不临其境,任何人都编造不出来的细节
我一直在思索第二题该如何下手,但想了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
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料的人,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人,从小到大总是随大流,别人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去思考,不懂得拒绝别人,没有主见。
上学的时候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说干什么就干什么,同学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
工作后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同事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犹如扯线的木偶,毫无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很喜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这样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跟别人说这并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我特别讨厌计划之外的让人有负担的责任。
我在想独属于我的真实的经历。无非就是寄人篱下单亲家庭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但是现细回想起来,根本忆不起什么具体事项,只有长久而来积累的下来的自卑感和唯唯诺诺以及对未来的无力感。
无力感来源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经济无法独立。25岁了,甭提什么事业有成,连事业的影子也没摸到。一无所长,找不到自己擅长和喜爱的。
作业3:
1.姚先生有一位多产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儿。亲友们根据着“弄瓦,弄璋” 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窖”。姚先生并不以为忤,只微微一笑道:
“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和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2. 姚太太便用忠实流利的译笔照样给翻制了一下,毫不走样。
3. 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
4. 霜浓月薄的银蓝的夜里,惟有一两家店铺点着强烈的电灯,晶亮的玻璃窗里品字式堆着一堆一堆黄肥皂,像童话里金砖砌成的堡垒。
5.他站起身来,一只手抱着温暖的茶壶,一只手按在口面,悠悠地抚摸着,像农人抱着鸡似的。身上穿着湖色熟罗对襟褂,拖着铁灰排穗裤带,摇摇晃晃在屋里转了几个圈子,口里低低吟哦着。
6. 她穿着乳白冰纹绉的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
最喜欢第2个和第6个,都好巧妙,好形象呀!很有画面感,特别是第6个,感觉好美呀,让人有画面感。
少女有双爱笑的眼睛,不大,月牙弯弯,配上上扬的嘴角像是无时无刻都在笑着,带着明媚的黄色像涂了蜜似的。一见到她呀,仿佛踮踮脚就能闻到阳光的味道,很是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