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青灯先生”张金成13年打造温州石刻“宝库”

“青灯先生”张金成13年打造温州石刻“宝库”

作者: 上官中庸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20:29 被阅读0次

    1月1日至1月3日,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青灯市集,共展出3万余件文化生活美学作品,吸引了6万余人来到市集“赶集”,参观、把玩。这场市集让他们流连忘返,了解并体验了更多“柴米油盐”外的文化元素。这也是这场市集的打造者“青灯先生”张金成的目的。1月7日,他接受专访时称,“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是他这一生为之而努力的终极目标。

    温州都市报2020年1月10日16版报道版面图

    6万余人赴青灯市集“赶集”

    坐落在市区塘河边的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似一座小山丘傍水矗立,与塘河边上的骑楼、埠头、古桥梁遗迹相生相融,散发着温州地域文化的气息。“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博物馆门前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题字,道出了这座博物馆的使命。

    馆主张金成,一副宽架的眼镜,一下巴的胡子,一脸爽朗温暖的笑容,一身麻布衣服,和想象中的“青灯先生”形象颇为吻合。专访前,他接待了市民俗学会会长潘一钢一行人,介绍了博物馆的主要经历和将来打算,并带队参观了馆舍陈列,赢得了一行人的赞誉“很有温州特色”。像这样的接待工作,自从博物馆于去年9月28日试开放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但他乐此不疲。

    张金成完成接待后落座,聊起了青灯市集的话题:“这次市集反响非常好,3天活动吸引了6万余人参观,除了温州市民外,还有湖州、台州、杭州、福州等地游客赶来参加。一个活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非常重要,参与市集的这些艺术家和生活美学作品自带流量,我都不用作太多的宣传,人流量自然而然地多了。”

    那三天,国内美栽堂、宽山集美堂等近百家文化生活美学的优质商家和业界大咖在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摆摊”,这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携带着各自的禅茶花器,交流观赏,共度“节日”。与其说是一场市集,不如说这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和态度的聚会。慕名而来的市民,被这些业界大咖和“美品”所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当下物质条件好了,但艺术的陈设、空间的陈设、对器物的要求,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市民感受、体验,去触摸。我打算接下来每年都举行这项活动。今年青灯市集将会在4月左右举行,会邀请国内外三百余家名生活美学大咖云集温州,并举办十余场专场活动,让更多更美更好玩的作品供温州市民欣赏,提高城市审美。”张金成说,目前国内只有杭州、苏州、温州能举办这样的市集,日本一个市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15万人,“只有经营品牌活动,才能让博物馆‘活起来’”。青灯市集将会培育成为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品牌活动。

    一头扎进石头堆,乐此不疲

    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非常重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

    “温州不缺有钱人,但缺的是有钱之后保护发展温州文化的人。我经常反思,今天的人给后人留下什么东西。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在这么多年的大拆大整中,我通过努力,为温州留下了一些门台、石刻、器物,留住城市记忆,通过博物馆延续城市文脉。”

    张金成,年近不惑,曾多次斩获全国极限自行车比赛冠军,并刷新世界吉尼斯纪录。他在运动生涯最辉煌的时刻隐退,转而研究青灯,并收集上万盏形态各异的青灯。“很多人来温州收购古物件,销往各地。这些古器承载着温州记忆,不能流失。”张金成说,温州文化只有通过活动、展示,才能传承和发扬。2013年,他在塘河边建造了浙江省第一座灯文化博物馆。展示的这些灯器,大多是他从温州本地收集的,有些年代久远。

    在收集古灯的同时,张金成发现温州石刻大量流失,日本、韩国人员来温州大量收藏,“温州人拼命做生意,文化却在流失,很可惜,我感到莫名难受。2007年起,我就在旧城改建之中寻觅、收集各类石质建筑部件。城市日新月异,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铭刻岁月,留存记忆”。建造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产生。2015年,他和瓯海区签订协议,在塘河南湖沿岸,打造一座温州石刻艺术博物馆。

    “我既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不是一个文化人,我喜欢做事。”张金成说,建造一座石刻博物馆需要大量石质建筑部件。于是他个人出资,四处收集。2017年5月,博物馆开工动土。

    多年来,张金成密切关注着温州居于拆迁之列却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哪座牌坊、石桥要被推倒了,哪户人家要拆祖屋建新房,他收到讯息后总是第一时间前往交涉。针对一些即将拆迁的城中村,他向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将有价值的石刻保留。拆迁前,他安排工人先把条石、青砖、石雕、古井栏、老门台等拆卸下来,拍照、丈量、编号,完整有序地收集起来。“许多朋友笑我疯了,竟然为了石头花钱如流水,可我却是乐在其中。”张金成说,这些年他是“一头扎进石头堆,不能自拔”。

    历时3年打造一座手工博物馆

    2019年9月28日,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对公众试开放。它从开工到开放,历时3年,耗费15000工时雕琢,工程繁复浩大,二十多位来自泰顺、文成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工匠,用传统手法,打造了一座手工博物馆。

    博物馆北入口大门是一座精美的石雕,它来自温州著名近代建筑陶永泰钱庄,其原主人陶履臣不仅创办了实力雄厚的钱庄,还是温州近代以民间力量兴办的最具规模、影响深远的普安施医施药局和育婴堂的主要创办人。它的旁边还设立二维码,供游客扫码观看纪录片了解其前世今生。

    多年前,温州一工地拆迁,陶永泰钱庄门台及构件一百多件,被双屿下邻村一个老板买走,安放在山顶别墅。张金成得知后,出资将整个门台买下,搬迁到石刻博物馆,“国家在发展,文物一定要保护起来”。

    “博物馆主体建筑6000余平方米,由15座唐宋元时期的古桥石条、689座拆迁民居废墟中的石头、500余件明清时期的砖雕、近80万块明清时期的墙砖构筑而成,它们都是从历史建筑拆迁过程中抢救而来的断壁残垣,经修复、复原、重组,共同构筑了这座建筑。”张金成说,博物馆展陈中的石刻精品,上溯唐五代、下至清代,包括佛像石刻、碑文石刻、建筑石刻等三大类。展品文物等级较高,其中大部分展品在开馆时系首次公开亮相,如唐五代飞天人物塔件、五代后梁阿育王塔件、光绪温州官办花园“且园”石匾。

    “老旧石头保留了先辈的生活痕迹和艺术造诣,具有浓厚的温州地域文化印记,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市民俗学会会长潘一钢说,像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样具有温州地域文化的博物馆,是温州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所喜欢的,“张金成作为民间人士,收集保护了这么多的旧石头,做到这个程度,非常不容易”。

    博物馆展示的每一件石刻都有来处,均有编码可供查阅文字、图片与视频存档,一些门台等大型建筑石刻旁还设有二维码,供游客扫码观看纪录片了解其前世今生。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的是,这里展品都没有玻璃罩阻隔,可观看亦可触摸。

    这座博物馆地底下有一库房,里面安放着的是这座博物馆未来修复所需要的石料,也可能是温州未来修复某一古建筑所需要的石料。前年,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来温时曾造访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留下“宝库”二字墨宝相赠,足以证明了它的价值。

    乐于延续文脉“守护”温州历史

    张金成不仅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还乐于助推我市多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

    前不久,一座距今200多年的清代古门台亮相市区公园路,它高约5.5米,重约15吨,是张金成从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打包“搬家”到公园路,花了1周时间,搬到时甚至连瓦片上还保留着一棵“小树”。 如今的公园路,正在改造提升。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在改造过程中相关单位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融入了仿古设计。在公园路安放一座百年古门台,就是其中一项举措,这可以让公园路变得更加古色古香,更加原汁原味,也更有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

    前年鹿城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蝉街的温八中门庭,以及街面铺设的老条石和老石板赢得市民点赞。张金成作为该项目业主方顾问,不仅帮助梳理材料工艺,培训施工师傅的技艺,还提供几十万粒古物件,让蝉街展现岁月的痕迹,凸显温州本土特色。

    “以前我收集古物件时,很多人觉得它们是一堆破铜烂铁、旧砖老瓦,没什么用处,但随着灯文化博物馆的开放、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建成,许多人意识到先辈的老物件很有看头,很有历史文化内涵。”张金成说,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坚守下,民间的文化保护意识也在觉醒。

    这位“饮塘河水长大的瓯海人”,13年来一直以民间藏家身份,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温州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张金成说,留住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是每个温州人的职责所在。

    温都记者 叶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灯先生”张金成13年打造温州石刻“宝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up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