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雄踞在古城扬州北郊蜀冈中峰之上。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
大明寺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历朝历代不乏丽辞华章。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
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清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刻,乃国内罕见的篆书之宝。书写这部心经时,61岁的邓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日薰沐素食,躬亲监刻,以示脱俗。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是邓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的东廊南壁上,还嵌有邓石如的篆书石刻一方:"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亦为邓氏石刻珍品。
2006年5月25日,扬州大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节选自大明寺百度百科介绍
大明寺在扬州瘦西湖的北面,从瘦西湖的南门进,顺着游览五亭桥、白塔和二十四桥就可以看到大明寺的栖灵塔。这是隋朝皇帝杨坚为供奉佛骨为建。而之后的屡毁屡建自不必提……
宋代文学家醉翁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也在其栖居。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美好的词句,睹物怀人。这是苏轼缅怀老师而重建故地的位置,情深意切,感人深笃。
当然这里最核心的还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祠法及传播中华先进文化帮助日本的故事。
60多岁的鉴真和尚为了心中的信念,执意东渡,千难万险,读之令人感慨……
元代成吉思汗意欲征服日本,3次率大军出海遇风浪而不得,鉴真却6次东渡,哪怕最后一次双目失明,仍初心不改,其意志之坚定日月可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他做到了……将大唐的风华、优秀的文化传到了邻国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和平主义的中国的文化内涵,高明深远的地方。那万国来朝的盛世中华,那频繁派遣唐使来大唐的留学生……
那是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自信的盛世大唐……
无论是隋炀帝杨坚的迎佛骨的敕命,还是唐代高僧鉴真的中日友好励志故事,或是宋代欧阳修“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故事……
还有秦观的游历,雍正、乾隆的御笔……
名人荟萃,商贾云集,都让这一方风水宝地更加文风鼎盛……
“临帝子之长洲,得先人之旧馆”——王勃
门票30元,再花26元的登塔票就可以坐电梯登上宝塔的第七层,高九层。第八层据说是供奉着佛骨舍利。而第七层就可以四面环顾,登临送目,由于扬州城在围绕瘦西湖这一段周围都没有高大建筑的遮挡,所以我们可以“游目骋怀,尽视听之娱,幸可乐也!”
——力 补记于2023年1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