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家里放了许久,一看到副标题——我读论语,就一眼都不想看。印象中的孔子,是孔圣人,是高不可攀又充满了规则和说教的圣人。因为从小到大,接受了太多。
很久之后,莫名因为书名感到好奇,为什么?为什么一本写论语的书名,竟然叫“丧家狗”?里面包含了什么故事吗?带着好奇,打开这本书,却发现了一个和我想象中不一样的孔子。
为什么叫丧家狗,作者说他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了孤独,他说圣人孔子,是“人造孔子”,而真正的孔子活着的时候,既不是圣,也不是王。
孔子60岁的时候,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门外,等候。有个郑人和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上半身有点圣人气象,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子贡告诉孔子,孔子说,形象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这是作者的总结,是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心有戚戚。他说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跟着自己国家的君主出逃,结果半路君主死掉了,看过仓库,喂过牲口,到30岁,教书交出点名堂。去齐国找工作,齐国君主没录用。五六十岁周游列国,他的学生工作比他还好找,他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哪个国家都不肯用。68-73岁,回到鲁国,著了《春秋》一书。他的学生颜渊卒,72岁的时候,子路也死了,死的很惨,第二年,孔子卒。
作者说,孔子是中国的“唐吉坷德”,看不惯贵族传统的礼坏乐崩,也坐不住,到处劝说要复周公礼,但各国国君不听,他颠沛流离到处跑,就像无家可归的丧家狗,受尽嘲笑,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脱下圣人的外衣,真孔子忽然变得可亲可爱起来,甚至还带着些怜悯和好奇,想好好的了解他,好好的读读论语中的故事。
这本书,是作者在上课时的讲义,论语的内容写的很细,还会结合当下和自己的想法,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忽然就发现,论语还真是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