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类》的“事”是旧有的事例或典故,“类”是类此。“事类”即“据事以类义”,根据旧有的事例或者典故来类比说明所要讲的义理。但刘勰在本篇所讲"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作品中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大得多。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文章中的“事类”,就是文章在达意抒情之外,援用典故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古事、古语来论证今义。
才自内发,学以外成。
才能由作家内部产生,学识则是从外部积累而成。
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
命意作文的时候,用心思来驱使文笔,才能是主宰,学识是辅佐,主宰和辅佐配合得好,作品一定有文采必定能够称雄一时;才能和学问都不够,文辞虽美也很少有成功的作品。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矣。
要充实作者的才力,必须首先博见广闻。一张狐皮不能制成皮袄,少量的鸡掌也不能吃饱。
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
所以引用事例要抓住要点,虽然是小事也能显现出它的效果,好比车轴头上寸把长的键能够管制车轮,门上一尺长的枢轴可以转动大门一样。有的人把微妙的成语和美好的典故,放在无关紧要的场合,这岂不是把金玉翡翠缀挂在脚颈上,把铅粉黛色搽抹到胸脯上吗?
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
山中的树木为优秀的木匠所度量,经书为文人学士所采择;可是木料的美好决定于匠人手中的斧头的加工,事义的美好决定于文人手中的笔杆。精于运思的人,要在古代的名匠匠石面前也毫不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