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冼某,XX本地人,男,53岁,已婚。于1999年吸食海洛因,案主自述有两次的强戒记录,1999年有一次劳教,劳教两年出来,2014年有一次强戒,强戒两年,提前了半年出所,2016年9月强戒出所,当时出所时只有一张解除强戒的纸,至今却未被责令社区康复。
(二)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第一次接触到毒品是在1999年,当时因为生活的压力、心情低落和朋友的诱导而走上这条路的,当时吸食后并没有产生幻觉或者是情绪高涨,吸食后就一直想睡觉。
案主透露,当时1999-2003年曾经自己干戒过,成功了,可是后来又碰上了之前的道友又复吸了,当时吸食后出现过后悔到想自杀的念头,当时悔恨自己为什么又吸上毒品。
当时吸食毒品后,影响了家庭,经常跟老婆争吵,自己儿子也知道自己吸过毒,曾经也到戒毒所看望过自己。
案主还告知社会工作者,2016年自出所后就没有再吸食毒品了,因为现在生活有了规律,现在早上都是很早就起床去散步,晚上吃完饭又去散步,还有因为母亲年龄也挺大了,儿子也慢慢懂事了,如果再复吸的话会影响儿子和家庭。
案主有亲戚也是做警察的,并告诫过案主不要再复吸了,案主家人对案主都很关心,在情感上都很支持案主。
案主2016年出所后投资开了一间抵押公司,抵押公司主要是做房屋、车子这方面的抵押,现在案主自己是半退休的状态了,有时间就会回去公司一趟,案主称回不回公司都是有收入的,大概月收入是1万左右。
案主有六间商铺出租,一栋楼出租,月收租金5-6万。案主在五沙也有一间印花厂,案主自己做总经理,工厂的运营权交给儿子,年收过几百万。2018年7月,案主告知社会工作者现在房屋装修,案主自己做监工。
2017年12月,案主觉得国内对出所的人不留后路,身份证受管控、驾驶证吊销,案主觉得出入很不方便。有次XX派出所直接找到案主的家,导致邻居、街坊都知道案主吸毒的事情,案主觉得很没面子。
案主透露这已经不是一两次直接敲家门。同时,案主觉得联众社会工作者站帮不到案主,没有实际的效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帮到案主,案主对社会工作者工作不认可,也没有信心。
案主告知社会工作者,案主现在所有家产变卖都有四五千万,打算2018年2月初全家移民到加拿大。案主移民的意愿很强烈。
二
问题分析
(一)心理社会需求评估
在与案主接触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案主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但案主实现不了安全需求,同时社会工作者发现案主处于弗洛伊德的“本我”状态,案主觉得自己有钱,可以用钱解决自身的麻烦,或者想摆脱国内的法律,不想受到法律约束,不想受到桎梏。
案主家中有80岁的老母亲,案主母亲不想移民,不想离开XX。案主每次谈起母亲,社会工作者发现案主眼中有泪水,可想而知,案主是个孝子,想在母亲健在时好好地孝顺母亲,因为案主母亲是母兼父职地养大案主,有深厚的亲情。
(二)帮扶救助需求评估
案主想移民,躲避国内法律;案主想带上母亲移民,但案主母亲不想离开XX。案主心理产生纠结,案主告知社会工作者,移民手续已经办好,只要母亲一点头,就随时可以离开。但事不人为。
案主现在想移民的意愿很强烈,但又不想把母亲独自留在XX。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协调者”角色,在两者之间找到接近平衡点。
(三)个案评估分析
案主出所时只有一张解除强戒的纸,至今却未被责令社区康复。若案主移民到加拿大期间,派出所出具案主的社区康复/戒毒决定书,会使案主的生活很不方便,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方便。
若案主超过三次拒绝履行社区康复/戒毒义务,则需要报上派出所,这是社会工作者不想看到的事情。
因此,社会工作者利用案主对案主母亲的孝心,把案主去加拿大的欲望“停一下”,同时增强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相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扶案主的小事情,或者生活上的问题。
三
服务计划
(一)理论依据
根据案主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指导。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二)服务目标
①降低案去移民的念头。
②询问案主母亲对案主移民的看法。
(三)计划策略
①善用案主对案主母亲的孝心,降低案主对移民的欲望。根据事情处理程度,适度对案主回访,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跟进。
②运用“优势视角”让案主知道自己的能力,根据目前情况参与更多社交活动。
③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以及机构的相关帮扶条件,让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好感,增强信任。
(四)进度计划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母亲访谈前,咨询案主的意愿,可家访面谈或者电访。每次约谈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讲述社会工作的要求,帮扶内容。
四
服务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通过真诚、同感的表达交流,与案主建立信任度。
一开始,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相对陌生,对凡社会工作者所问及的事情案主模糊带过。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一般,不想与社会工作者有太多的语言交流。
后来,社会工作者每周末或者节假日,在微信上有与案主交流,降低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警惕,增加好感度。社会工作者相约案主访谈时间,案主慢慢打开心扉,对社会工作者说出移民加拿大事情。
案主对国家的《禁毒法》有偏见,说吸食人士都有改好的一面,为什么制定的法律不符合人情。案主觉得在国内有太多的约束,才萌发移民的念头。社会工作者同情案主的心理、情况,案主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想法。
(二)第二阶段
目标:联系案主母亲,询问案主母亲对移民的看法;降低案主对移民的念头。
社会工作者咨询案主,是否同意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母亲访谈,案主说直接电话访谈。当场,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母亲电话访谈,得知,案主母亲不想劳累奔波,更不想离开XX,要移民那让案主一家自己去移民。
当时,案主情绪有点激动,案主告知社会工作者,案主母亲母兼父职照顾案主,案主对母亲由浓厚的亲情,不想让母亲独自在XX生活,加上案主自述年纪大了要多陪陪母亲,好好赡养母亲。
届时,社工运用“优势视角”技巧,放大案主的孝顺心,让案主打消移民的念头,留在XX。
同时,述说国家的政策越来也好,服务机构对戒毒人员有一定的帮扶作用,引导案主正面接受自己情况,社会工作者劝告案主不要移民。案主说需要回家考虑。
(三)第三阶段
目标:保持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打消案主移民的念头。
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没有刚开始那么冷淡,愿意主动地说出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以及心里想法。
对于案主移民的想法,也在与案主面谈和电访,案主的想法就是暂时留在XX,不移民,好好地陪陪家中老人,案主觉得社会工作者的说法很正确,家中老人年纪大,不适宜移民,倒不如趁老人还在,好好孝顺。
目前,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保持一定的信任关系。
五
评估
(一)评估方法
社会工作者对个案整个过程评估中,主要采取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两种方法。
(二)过程评估
①社会工作者方面,工作记录包括工作计划、面谈记录、电话访谈记录。
②案主方面,通过参考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交谈,了解案主对自身有吸毒史角色的接纳情况。根据案主提供的情况,了解案主处理事情的能力。参考案主的自评情况,对比案主服务前后的情况变化。
(三)成效评估
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下,案主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是案主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开导,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良好,信任度有所增强。二是案主能正视自己目前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赡养家中老人,不移民,留在XX。
六
专业反思
(一)专业技巧分享
①真诚交流的技术
本个案中,社会工作者澄清自身的角色,表明自己的态度。案主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真诚相待,慢慢消除疑虑和心理戒备,相信社会工作者,乐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
②无条件的关注
本个案中,社会工作者给予案主无条件的关注,让案主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心,促使案主更好地反应自身情况,让其有意识地努力,从而促进案主改善对社会工作者的态度。
(二)服务心得或心路历程分享
从一开始的抵抗、警惕、熟悉、信任,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社会工作者的耐心、专业服务、同理心。社会工作者利用“优势视角”技巧,打消案主移民的念头,无论过程中,电话不接、信息不回,都不要有放弃的念头,案主迟早会被社会工作者的关心所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