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说你有创造力,谁知道呢?

你说你有创造力,谁知道呢?

作者: 婵婵 | 来源:发表于2015-01-14 13:12 被阅读94次

    相比英剧、美剧和日剧,很多人都瞧不上韩剧,那句著名的评论“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因此成为韩剧的一大笑料。但是,你若换个思路,不从复杂的剧情设置而从简单的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研究韩剧,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绝大部分热门韩剧,主要人物都是两男两女。在编剧技巧的36种结构中,编剧会为这四个人挑出一种或好几种结构开始演故事,但故事的主线永远是围绕着男一号和男二号争夺女一号来展开。为什么这样单调的冲突总是能令观众百看不厌呢?

    幸福之路

    因为有男二号这个挑战的存在,最终男一号才会在看似痛苦的竞争中收获幸福——我想探讨的当然不是韩剧,而是“心流”体验。

    所谓心流,就是参与者在迎接挑战时,进入了一种极为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挑战有时候是来自外部的某种压力,有时候就完全是自得其乐。最畅销的网络游戏都是以“心流”体验为筹码吸引玩家,这些游戏中的英雄救美与韩剧的人物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实现“心流”体验的过程也大抵相似。

    首先,它需要有一个目标;其次,追逐目标的行动由易到难,周遭总是存在着看似强大的对手或困难;再次,追逐目标时的心境非常复杂;最后,随着达成目标的难度不断提高,行动的技巧也随之提高。在整个“心流”体验中,参与者经常沉迷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忘记时空与名利的存在,只是单纯地为了追逐某个目标而倾其所有。心境越是复杂,在最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就越是能感觉到幸福。基本上,游戏与韩剧都是这个套路,一旦玩家或观众产生代入感,与虚构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就能从想象中体会到“心流”的愉悦。

    事实上,包括美剧、英剧在内的所有戏剧都是以挑战或对抗为基本的梗延伸开来,对抗越是激烈,结尾就越是能引起观众对“心流”的共鸣。但是我们要注意,这种从别人的故事中体会到的“心流”毕竟是虚幻的,游戏也是如此,尽管观众或玩家的感受似乎是自己在亲身经历,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依旧什么也不是。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所以,提出“心流”理论的积极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电视机前,而要用这些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它。

    “心流”理论是希斯赞特米哈伊经过多年的研究提炼出的有关幸福的理论。不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还是用于休闲娱乐的跑步、品尝美食、欣赏音乐等,只要能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心流”,就说明我们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意识,战胜某种困难,实际人生的幸福之旅。当然,进行恶作剧般的犯罪行为,也会令行为者产生“心流”体验。能促进“心流”的文化在道德上不一定就是善的。“心流”虽是强有力的诱因,也不保证体验到“心流”的人道德高尚。希斯赞特米哈伊多年来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进行研究,将他主要的研究成果凝聚在两本书里,一本是《心流》,另一本是《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成名之路

    在《创造力》这本书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从对多位世界知名创新者的访谈记录中,总结了创造力在他们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所有在一个领域做出伟大贡献并因此而成名的人,皆因为他们具有某种创造力。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虽然深藏多年的功与名,但他们发挥创造力的初衷却是因为喜欢他们的工作本身——真有几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许多研究创造力的书都会将成就归功于个人超凡脱俗的才干与悟性,但是,根据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研究,结论却不是这样的。

    他将创造力的产生背景设置成一个巨大的舞台,这个舞台上一共有三名演员,分别是领域、学界和个人。领域是指某个具体行业,学界是把持这个领域的关键性人物或机构,比如,对于物理系的学生而言,霍金这样的顶级物理学家就是学界的一部分,他们有时候甚至可以操控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代表物理系的机构或组织,以及服务于这个机构或组织的导师也是可以决定学生未来学业的关键性人物。个人,就是在这个领域中创造奇迹的那个人。这三个演员中,个人是主角,领域和学业是配角,它们要合力演一出戏——个人进入某个领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学界的认可,证明自己是有创造力的人,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他们也将收获功名利禄。这出戏要揭示的主题就是:成名之路往往并非一已之力铺就。

    这三名演员缺一不可,否则便很难对创造力进行客观界定,你说你有创造力,谁知道呢?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他的创造力是否值得加以投资,不能凭空乱说,而需要在一个领域范围内得到学界的认可。这种对创造力的定义不再是单纯地推销鸡汤哲学:你只要勤学向上就可以了。而是基于社会化联系,强调一个人在与周围世界的各种或强或弱的联系之间能否做到游刃有余。它考验的也是一个社会不同领域的学界是否公正廉洁,张弛有度。如果某个领域的学界以抄袭或腐败为荣,那么显然,那些真正有学识、充满创造力的人就不可能得到这样学界的认可。反之亦然。

    通俗一点地说,创造力能让一个人变得与众不同,但是这个人也不能与众不同到不依赖任何人脉。像凡高这类在世无人问津、死后名声大噪的天才,他们的悲剧便是才华太超前于时代,无法得到同代人的欣赏。这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喟叹。

    反过来,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很多人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严肃的学界,而是用迎得大众市场的方式取得成功。例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甚至开辟了一个小说流派,但是它并不是通过文学或者小说界的权威人物予以肯定,而是最早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现在通俗文学的成功基本上都是先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久而久之,也在互联网中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学界,那些能推波助澜的人多少都是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大V客户。

    可见,“创造力”这个词听起来十分显赫,但它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它在一个人的“成名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决不是唯一的角色。

    幸福与成就

    很多耸人听闻的文章认为幸福的人应该知足常乐,而知足常乐的人大概也没有多大的冲劲做出什么伟大的成就。如果世间人人都这样想,科技前进的车轮早就停止了。真正令人产生幸福感的,并不是强迫自己用“知足”来自我限制,而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挑战,从挑战中发掘乐趣。如果这一步可以顺利实现,那么人人都可以变得有创造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停地跳槽、恋爱、以不安定为人生的目标,而是先忠于平凡的生活,忍受数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希斯赞特米哈伊在他对91位创新者的访谈中发现,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疑是最有创造力的,但他们同时也忍受着某种形式的单调。诺贝尔奖总是奖给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而从不是最新开辟的领域,它也象征着,人的成就正是若干年累积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看看国家领导人的履历。除了一些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领袖都不是“空降兵”,他们大都有基层工作经验,历经多年的残酷竞争与打磨才最终登上总统或总理的宝座,成为中外新闻中的焦点人物。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所有能在一个领域,甚至这个领域的细分行业中创造奇迹的人,都有着类似的成名之路。比如现在风头正盛的雷军,曾在金山软件公司工作了16个年头,他还是亚马逊中国的前身——卓越网的风险投资人,据说他身在高位时,马化腾、周鸿炜都还是小兵小将。

    你一定会问,既然要忍受数十年如一的单调,那么这些人又是如何获得幸福的呢?从根本上来说,幸福并不是一种恒久不动的状态,而是一种瞬间的高潮体验。它也并不是特指爱情、婚姻的圆满,而是一种实现某种目标时舒怀的畅然。当一个人说:“我现在很幸福啊。”这种幸福正是对过去某种经历的总结,但决不意味着他此生都会永葆这种幸福感。人们终生寻找的,其实是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从实现这些小目标的过程中多次体会到幸福感。在旁观者看来,有成就的人生是如此耀眼,但是在当局者眼中,激励他勇攀高峰的是对一项事业的执着,与为此所花费的心力。没有这份执着便无法体会到由“心流”带来的幸福感。

    我们无从判断取得成就背后的动机有多少是基于对名利的追逐,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在一个领域奋斗多年的人,若不是能将精神能量投注于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上,并不断从奋斗中获得正反馈,他们便不可能坚持这么久。

    对于普通人而言,获得幸福,需要的只是给自己定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在追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创造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说你有创造力,谁知道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fc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