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一个关系里,你感受到什么?会担心被对方苛责吗?担心的是事实还是一个想象?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新进入到一个关系里,我会比较小心翼翼,尤其是在自己认为越好的,越优秀的,越优越的对方面前,自己会很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是不是完美的,是不是独立的,是不是善解人意的,是不是看起来见过世面的……这些担心会让我在关系里时而过于关注和揣测对方的心意,时而表现得看起来波澜不惊,很好说话,非常的迎合对方的观点,时而又担心自己的什么话,什么动作或行为表现的很不得体会惹对方不高兴,会让对方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
其实在关系里的过度揣测和表现,催生了一系列的迎合和讨好,这些讨好只是源自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期望和索取心理在作祟,其实自己这种牺牲时的付出讨好,只是因为自己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想面对双方真实的关系和需求。为什么不想?因为在自己的固有认知里,真实的自己不完美,不优秀,不会被人喜欢,真实的关系也必然会吵闹不满,相互嫌弃,久了会留下过度消耗的疲惫,吵架太吓人了,这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关系处久了相处好累呀,迎合太累了,压抑太辛苦了,经营关系会让我心力交瘁……这些固有的认知模式,一方面让我渴望被看到,被认可,从而用尽全力想要拼命抓住关系,留住关系,不自然的放低姿态,压抑本性,做尽讨好的一切,另一方面,又极度怀疑自己能否留住关系,怀疑自己有没有办法能经营好关系,更害怕在关系中是否会一直消耗痛苦和疲惫不堪。
因而在一段关系中我又本能地想进入—讨好—失望—逃离,周而复始。
这种对关系的渴望,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渴望被认同感。家里的长辈大多有苛责式教育理念,在印象中很少获得称赞和认同,只有你满足了家长的期望时,才会获得认可,当你顺应本性提出要求时,总是恐吓、悲观、贬低式的回馈,你跟别人能比吗?咱们家跟别人家能比吗?而偶尔固执性的坚持了想要的之后,现实也向我展示了,你只会带给别人麻烦,这样真的太不好了……慢慢地,这种渴望爱和认同的心理,只能也只会通过讨好迎合和顺从的方式去努力获得,一旦外界没有给出期望的回馈,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一定是我不够好,一定是我还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是我自己有问题,所以别人才会离开我的。就是因为从小被这种错误的爱的模式对待造成的,这样的错误模式,不断地催促你,迎合别人才会获得爱,满足别人要求才能得到认可,才是有价值的。
不,如果你的爱,你的价值,你生存的意义都要靠迎合满足别人而获得,那你又怎么永远留住这捉摸不定的爱?你的内心又怎会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心?我在想,家长为什么一定要总是给孩子这带有明确目的的爱呢?他只有在达到你的要求,你期望的样子,那才能获得你对她的好,才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他是你的什么呢?他真的是你的孩子吗?不是一件只能被你随意评价和随意改造的所属物吗?你不爱他原本的样子,也并不关心他真正需求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他只要对你有价值就可以了,能帮到你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你不管,你不关心,也不重要。
我长大了,家庭不该成为我的牢笼,雏鹰向往天空,鱼儿渴望江河,孩子长大后,需要过他自己的人生,需要变成他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不是对爱的背叛,这也不是有罪的,生命的美在于他的不同,生命中的爱在于发自内心的为别人的开心而感到开心,看到别人的美好而仿佛就像自己获得了这种美好一样,他不会带有太多的条件,他也并没有带有个人的期盼,他是一种无私的,发自内心的,愿意去付出的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要成为我想要你成为的样子,而是我爱你,是因为你最真实的样子,是你敢于做自己的样子,是你努力的去追寻自己的价值,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样子。我应该成为我自己,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做好真实的自己,有缺点就一定要自我贬低吗?不完美就一定会没人爱吗?完美就等于一定会被人爱吗?完美从来就不是评价一个人应不应该被爱,会不会获得爱的标准。爱源自于你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和理解,温柔而坚定的先做自己,爱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爱来自于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为自己的热爱而活,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你为他付出,因为他带给你成就感,满足感,他让你能温柔而坚定的成为自己,看到自己的好。
对关系的逃离,也源自家庭中对爱的渴望,以及被带着条件的爱所限制和伤害,让你害怕长久的关系,不自信能拥有长久的关系。
其实有时是你太不自信了,有时是你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更多的是你要平等,自信,从容地进入关系,不苛责自己,不贬低自己,更不过于将太多的期待寄托于对方的回应,你先做好自己,爱自己,让自己内心安全富足有爱,好的状态带到关系里才会滋养双方,让大家一起在关系中以尊重为基础,以沟通为前提,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一起做自己,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