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讲,古典乐欣赏的前提是听过无歌词音乐作品。最直接亲民的路子就是去听所谓的原声。当然你喜欢听“轻音乐”也行。再不济,也可以去选择一些比较知名的流行演奏家的作曲作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听原声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锻炼自己听力上对音乐的敏感度。比如说当你在打魔幻游戏时你听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古乐和民谣的现代模仿作品(老滚系列,龙腾世纪系列)而当你在看一部西方剧情电影时,也会听到诸多现代作曲家的古典风格配乐,甚至是古典乐本身。以上举的两个例子在于,这种听法会尽可能地降低听者(入门者)的疲倦感,打消听者对古典音乐的那种隔阂感(是什么造成这种隔阂不适合在这个问题中谈)
在完成一段时间对于纯音乐(旋律)的欣赏后,进一步的欣赏顺序我推荐的是:听器乐先于听声乐,听独奏先于听协奏,听室内先于听大型交响乐作品。听(看)歌剧最后。听名家名段优先于听名家非著名作品优先于听非名家名段优先于听其他作品。作曲家的成名和作品的成名是可以体现该作品引起的群体共鸣程度的。当然也有些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虚名情况,但这在古典乐的整个范畴内不多见,而入门阶段就更不必去纠结这个问题。就时期而言,也是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优先于其他时期。原因也很复杂,简单来说这段时期的变革是最适合没有受过一定音乐欣赏力学习的人来听的,这段时期音乐的作曲技巧也好作曲家都风格也好是比较适合我们现代这个阶段的大众来欣赏,我们会觉得它和谐。(试想一下第一个接触的古典乐作曲家是马勒、勋伯格,亦或者是帕莱斯特里拿什么的,简直是挖坑给自己啊)同时要培养自己一种“我时刻在音乐厅内听音乐”的脑洞,这样比较便于感受古典乐的气氛,尤其是交响乐作品,不同乐器组的位置不一样,带来的听觉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听音乐时候一旦产生那种自己陷进去的漂浮感,这个状态的我是最好最幸福的。
在以上部分都听的差不多了,首先恭喜你至少在国内大众欣赏水平来说你已经算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了。你已经摆脱了最小白的阶段。你开始懂的去感受单纯旋律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接下来的方向就相对随意了,希望更多了解古乐的可以去找这方面的资料来学习。希望了解古典音乐的现代发展可以去找现代音乐比如先锋派来听。你现在可以去认真的啃啃理论方面的书籍,去了解那些音乐术语,去甄别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乐器、作品、风格,是什么作曲技巧等等。你可以去混古典音乐相应的圈子,去与他人交流意见,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接受度。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刚刚开始。
最后举例一些我认为适合入门听的作品。(排名没什么别的意思,想到哪写哪)
阿莱格里的《求主怜悯》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和赋格》(这个其实推荐去听听古乐器版本的)
巴赫的《勃兰登堡组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亨德尔的《皇家烟火组曲》、《水上音乐组曲》
维瓦尔弟的《四季》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钳子》、《天鹅湖》
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
格里格的《皮儿金特》
舒伯特的《琶音奏鸣曲》(Arpeggione)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吉他奏鸣曲 (op.64 ms112)
莫扎特的所有作品233
德沃夏克的《来自新世界》
比才的《卡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