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餐饮业开始繁荣。街道上不仅有饮食店,熟食摊,还有许多小贩。当时主要售卖的食物也有烤,有炒,有煎,还有汤品,比如用豆烧成的甜汤,还有各种干肉,上等的谷物以及不同口味的干货。食物种类已经十分丰富。进入餐馆先要脱鞋,因为汉代人还是席地而坐,用餐是摆在案上。当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已经有许多是漆器,和现在不同的是勺子是舀菜用的,匙是舀饭用的。每个人有一套饭菜汤,是分食制的。
在面食中最受欢迎的一定是饺子,至今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地区都流行。虽然有些地方不叫饺子,外观也跟中国的饺子相去甚远,但是最初的起源应该差不多。现在饺子一般有水饺,蒸饺和煎饺三类。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饺子是半月形的,在东北农村有一些像春卷那样的圆形饺子。半月形饺子也分为带褶皱和不带褶皱的。
无论是哪种饺子,饺子皮都是用小麦粉作为材料,一般用的是未发酵的面粉。有些是用热水和小麦粉混合,因为这样粗的面团可以擀成很薄的皮。也有一些地方用发酵的面粉做成像馒头那样大的饺子称为“三角包”。一些饮食摊会把“三角包”当做蒸饺来卖。广式早茶里的虾饺在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直到明代以后才出现一些类似的半透明面皮的点心。虾皮是用小麦的淀粉和木薯粉混合做的,所以蒸出来的饺子皮是半透明的。但是也比较容易破,所以一般家庭不太会做。
饺子的馅儿基本是肉和蔬菜组成,其中蔬菜主要有白菜,韭菜,卷心菜和青菜,有些地方会放些黄瓜,北方人还喜欢放进粉丝和豆腐干,南方人则会放虾干和香菇。这些馅料有一部分也会出现在馄饨中。馄饨和饺子除了外形不同,在和面配料中也有不同。馄饨皮和面条用的面粉里会放一些碱水,而饺子皮里面放的是盐。
饺子和馄饨最初应该和晋朝束皙在《饼赋》中记录过“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两种食物有关。晋朝的卢谌在《杂祭法》中也提过这两种食物是在春天的祭祀中一定会用到。“笼上牢丸”就是用面粉做成极薄的皮裹上馅料上笼蒸,有点像现在的烧卖。这个可能也是后来蒸饺的原形。后来在北方演变出了的馒头。“汤中牢丸”就非常接近现在的水饺。在南方还演变出了汤圆。
馄饨或云吞也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演变出来的。在唐代的食单中馄饨已经有二十四种花色和馅料。《山家清供》中更是介绍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椿根馄饨”。他在制作馄饨皮时将香椿根捣碎过滤,加在小麦粉里然后做出馄饨皮,据说食用之后对腹泻和腰痛都有治疗效果。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已经有了详细的馄饨做法,从做皮到制馅都非常详细。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10fa5cac86e4393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