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在周代,社会和政权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组织的。其中,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所以,作者所属的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
在《小雅·北山》一诗中,士与大夫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明白他们谁好谁坏,谁善谁恶。
此诗共六章,开篇就写了作为士子的辛劳“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言采其杞”句中的“言”,不是常见的“说”之意,而是语助词。
作为士子的“我”为何如此辛劳,辛劳到侍奉父母的时间都没有呢?诗的第二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告诉了我们。普天之下,做王的臣子的数不胜数,可是,由于大夫分派工作不公平,士子做的差事啊,是又多又重!此章中,“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全诗的文眼。
诗的第三章“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写了士子的四处奔波之辛苦,诗句之中暗含着隐忍的愤愤不平。而后三章,则不再隐忍,而是直接运用对比手法,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通过六组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在这鲜明的六组对比中,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立马纤毫毕现,致使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及其不合理性暴露无遗。在对比之后全诗戛然而止,没有评论,也没有抒发感慨。姚际恒《诗经通论》评论曰:“‘或’字作十二叠,甚奇;末句无收结,尤奇。”
通过鲜明的对比,读者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多让读者去体味涵咏,不必直写。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评论这是“妙笔”。
正可谓,颗颗辛酸泪,尽在对比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