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是从田地间兴起来,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工中被提举起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提举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起用,孙叔敖从海滨被提举出来,百里奚在集市被人赎回起用。所以上天准备把重任降在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逆境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来让他内心触动,性格坚定,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为人们了解。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与之抗衡的领国和外患忧惧,就往往会最终灭亡。这使得人们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会导致灭亡。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生平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魏、齐、宋、鲁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