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是第二次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第一次是三十年前,我自己面临报考条件变化,第一次听说要换算成所谓的标准分,而且当时是在估分的情况下瞎报的。当时也是希望能够像现在一样出了分再报,如今却是先出成绩再填报志愿了,不过影响录取的因素依然很多。就想我们不能预测下一秒钟的股市走向一样,我们也无法预测志愿填报之后的录取情况。
三十年后面临全新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弄得我头昏脑胀,夜不能寐。孩子好不容易考了这么点分数,任何家长都希望能尽可能的上一个好学校。为了这个目的,咱就只有重头学习梳理总结各种相关的规则制度和要求。
今天早上凌晨三点多我就睡不着觉,脑子里都是如何写出来更好的提示词,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来收集整理相关专业的招生简章,以及录取规则招生计划等等关键条件。自己用手写到笔记本上,然后到了办公室赶紧试着调试一下,结果是大模型无法阅读调用最新的招生简章,它只有去年的部分数据,无法生产完整的报考志愿填报方案。
时间宝贵,排除了一个可能之后,我就赶紧捋顺新的思路,确定需要掌握的学校和专业之后,就是针对性的收集每个学校的录取规则,进行分类比较,还要考虑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高低以便拉开梯度。
我们家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过了建档线70分,全省排两千多名,专业课成绩过线十几分,全省排名八千多名。体育专业的投档规则有文过专排,也有专过文排,还有文五专五,那就先按照规则带入成绩,计算出来分数,梳理出来咱的情况有优势的投档类型,没有优势的就不报了。
为了尽快整理好有关的录取规则,我中午都没有休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查阅体育专业录取规则,然后复制过来,弄到下午五点多,35个专业志愿才弄齐,打印出来,回家跟孩子一起讨论商量。
其实我们也委托了一位非常专业的老师,帮我们出填报方案,可是我们总是要做一下基础工作,否则连人家的方案都看不懂啊!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全新的概念、名词和规则,我就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查找比对,到官网上去落实。
这不就是激发我的元认知能力,调动各种各样的资源,使用万能钥匙解决问题的过程吗?一个个问题名词规则都被我弄清楚搞明白之后,体育志愿填报这个件事情也被我折腾清楚了,我也就可以非常简洁明了的跟爱人和孩子普及这个过程和关键节点了。
终于,我又开了一把锁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