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哲学被很多人误解,这是习惯了的,没啥好说的。
但作为基本概念的“权力意志”,被误解的程度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权力意志”,德文是der Wille zur Macht,英文一般翻译为 the will to power,它也被译为“强力意志”。在国内一般的译法就是“权力意志”和“强力意志”两种。
对“权力意志”最常见的误解,便是认为它是“争权夺利”的意思。
这种说法吧,你说它全错,也不对,但你要说它全对,那就是完全错了。
权力意志,在尼采看来是一种不加褒贬的自然力量、自然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求强大”的能量本源,渴望变强的“意欲”,期望“自强”的意志。
如果非用中国文化里的典故来做解释的话,那没有什么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妥贴的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表达的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猛毅坚卓,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世,应该像“天”一样力求进步、自强自壮、奋发图强、永不停息。
这里的“自强不息”,也被作为一个“精神风骨”,而永远流传于中华民族。
可以说,一切的强大,都是自强;一切的振奋,都是自振。
在这个被作为易经开篇的古箴当中,透露出一种自然规律:真正能“生生不息”的事物,背后都存在着“求强”意志。
这种“求强”意志,尼采发现了它,就给它取名叫做“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其实“权力意志”和“强力意志”这两种翻译,都分别地部分能表示“der Wille zur Macht”的精髓,但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总感觉无论是“权力意志”还是“强力意志”,四个字其实都不能说清楚“der Wille zur Macht”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里有句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意思是意志是一个人一切的起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意志,外在才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
我们不去从哲学的本体论追求“气”或“物”、“心”或“形”的起源,只说在现象界,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
有人说“求生”的意志是第一位的,部分信奉叔本华哲学的人也认为“生命意志”是支配一切的根源。
尼采在21岁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当时以为终于瞥见了世界的真相。
但这么说也不是错的,叔本华对于世界的观点其实博大精深,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洞察,很少有人再能做到像叔本华那么“刻骨”了。
然而,后期尼采通过思考,和对自身生命的感悟,终于在一些观点的出入上,反对了叔本华。
其中,就包括对“生命意志”的不赞同,以及提出“权力意志”作为在哲学“本体”上的补充。
我们不去谈对错,只说站在尼采的观点来看,这种“求强意志”意味和代表着什么。
尼采:
“有生命的地方即有意志:然而不是求生意志,而是——权力意志!”
“有许多东西被有生命的事物评价得比生命本身更可贵,为评价代言的是‘权力意志’。”
“有生命事物的地方,我就发现有权力意志;我在仆人的意志中,也发现了当主人的意志。”
“弱者的意志是要当更弱者的主人。”
“卑微者屈从于伟大者,从而能从更卑微者那里攫取乐趣和力量。”
“最伟大者也为了‘权力’的缘故而屈从,并宁愿贡献生命。”
诸如此类。在尼采的眼中,“权力意志”是比“生命意志”更加透彻和“正确”的东西。
二战时期,尼采哲学被篡改为法西斯的政治工具,而一时“臭名昭著”。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不少人把希特勒视为尼采哲学的“不二传人”。
然而,尼采是反对战争和沙文主义的。“权力意志”也并非在为战争摇旗呐喊。
说到底,一切都是尼采的风格太“蛊惑”人心了。
“那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这句脍炙人心的尼采“名言”,从保险公司的培训课件,到各大经理人办公桌上的台历;从中小学生青春期的个人私密日记,再到各类私家车的后保险杠,都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然而,这句话究竟怎么用,1000个人有1000个人的意思。
“der Wille zur Macht”在翻译的时候,仅仅是“权力”和“强力”一字之差,都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
有人说,“1万个读者眼中有1个笛卡尔,但1万个读者眼中或许有2万个尼采。”
这话很有意思。
但总体来说,无论你把“权力意志”怎么理解,理解成“争权夺利”,终究还是狭隘的。
正如开头所言,对“权力意志”最优美的中国化的理解方式,莫过于“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与“强他”是两码事。“自强”是自身渴望强大,渴望自身成为强大之物,而如果在“自强”的过程中,出现了“凌弱”,那也是无意为之的顺带现象。
而“强他”很可能并不是“自强”。而是“恃强”。“恃强”与“自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以自身为参照物,而另外一个是以胜于他者为目标。
“权力意志”的本质,不在于统治他人,而在于超越自身。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永居于高位,而在于永远处于正不断变强的路上。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17 毛泽东《奋斗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