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害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定概率下承灾体受灾害影响而造成破坏或损失。(Helm,1996)。联合国对灾害风险的定义是:某一个特定区域在未来某个特定时期内,特定自然灾害可能引起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潜在损失。城市灾害风险包括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暴露度和减灾能力共同决定。
2、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并将灾害与脆弱性分析紧密联系起来。灾害风险评估是利用一定的方法设定合理的评估指标,通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的评估方法来分析和评估研究区域中灾害的潜在损失和影响。
在评估基础上生成灾害风险分布图,以识别不同区域的风险差异,以指导做出工作安排。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包括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评估、基于GIS的风险评估、基于情景模拟的风险评估、基于概率统计的风险评估。
3、韧性的内涵
韧性概念首先应用于生态领域,被定义为生态系统在干扰后恢复稳定的能力(Holling1973年)。韧性是系统能够承受外部干扰并仍保持相同状态的能力、系统自组织能力以及系统适应能力学习程度是韧性系统至少应该具备的三个特征(Carpenter 2001)。
4、韧性城市概念
在城市系统结构重组之前能够吸收和化解城市变化的能力和程度(Alberti 2000)。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认为韧性的城市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外部的干扰,并保持其主要结构和关键功能。Bruneau(2013)指出韧性城市的内涵应该包括技术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Wilbanks(2007)认为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能够对多重灾害威胁准备、应对和恢复,并将其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
总的来看,韧性城市意味着一个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后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新环境,并不会损害未来的发展。韧性城市应当具有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具有对灾害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具有灾害发生后迅速的恢复能力。
5、脆弱性和韧性之间关系
脆弱性的定义:脆弱性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过程共同决定的系统对各种威胁的敏感性与易损性。
脆弱性和韧性都是系统的内在属性,是一组均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相关概念。脆弱性更着眼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代表一种结果。而韧性更关注系统应对和从灾难中恢复的能力,代表一个过程。
GunderSon(2001)认为脆弱性通常用于描述系统的稳定性和灾害的易发性。而韧性可以理解为系统更新、重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Mayena(2006)认为脆弱性时低水平城市韧性,是有限的恢复能力,更强调对抗能力而非恢复能力。通常以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价。脆弱性分析和评价是韧性城市规划概念框架的一部分。基于脆弱性可以识别和衡量环境风险,从而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提高城市韧性。应该说韧性是最终目标,脆弱性是分析和评估是关键要务。
二、韧性视角下灾害风险评估结构优化
传统风险评估分析认为,风险=危险性x脆弱性x暴露度,缺乏针对城市恢复能力的考察和城市韧性的研究。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危险度、风险暴露度、适应能力可作为韧性能力分析框架。
在传统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研究分析基础上,更强调承灾体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以构建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三、韧性视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1、数据准备
手机历史灾情数据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兴趣点数据主要涉及人防设施、警察局、消防局、医院等综合防灾设施。结合路况在Arcgis进行成本距离分析,用以反应防灾设施可达性。
2、指标体系建设
2.1根据韧性城市理论,参考国内外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准则层主要分为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承灾体应对能力、承灾体恢复能力四个方面。并在其基础好上确定方案层指标。
2.2 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指通过指标数据获得灾害频率、规模、强度及其影响,以揭示不同灾害的危险性。根据区域灾害种类,可以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的危险性,通常包括,气象灾害危险性,地震危险性,工业灾害危险性,洪涝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危险性。
2.3 承灾体的暴露度主要指暴露于危险性中的人口和财产等要素,以揭示灾害下承灾体的暴露性。通常方案层指标分为一下类型: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口结构、人口变化和主要建筑物分布。
2.4 承灾体的应对能力主要指承灾体应对灾害时的应对反应。考察灾害可能对暴露物造成的损失,以揭示灾害下承灾体的脆弱性。方案层的指标主要有6个方面:道路密度、消防站分布、公安局分布、人防设施分布、紧急避难场所分布、土地类型等。
2.5 承灾体恢复能力主要指灾后救援能力和减灾能力。以揭示承灾体的恢复和韧性水平。方案层的5个指标主要是:经济恢复能力、医院分布、医疗救援能力、生态恢复能力、社会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