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向省厅领导汇报工作,期间听他提到韧性城市。今天专门找资料系统了解了相关的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与防灾减灾有关的韧性概念。
可以看出,韧性的概念基本涵盖了三个要素,一是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二是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三是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会根据城市的特点、防灾需求和灾害风险的种类、大小,建立一套
适合这个城市特点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通常是分层级、分领域建立的,一个城市可能会建立上百项甚至更多的指标,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韧性水平进行评价。
从宏观上看,韧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发生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也就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
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
三是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够快速启用,灾害不发生链式反应,也就是次生灾害少;
四是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恢复快。
不过,要做到这些可不简单,因为这要求城市在结构功能上要具有多样性,就是有许多功能不同的组合,同时还要具有冗余性,就是有相同功能的可替换要素。
打个比方,比方说公共交通这方面,既有铁路也有公路、航空等方式,一旦发生灾害,如果铁路中断可以走公路、走航空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抵御冲击的,鲁棒性、适应性、恢复力以及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以创新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
那么韧性城市的概念会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实际上给城市应对灾害的理念带来了新变化。原来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是“硬抗”。比方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源自地震强烈震动导致的房屋倒塌,那么传统的做法主要是靠加厚、加粗墙体、柱体或增加钢筋的数量把房子盖结实来抵抗这种冲击。
但事实证明,当地震比较大、超过当地抗震设防阈值的时候,房屋就扛不住了。所以“硬抗”的方法已经很难应对这种极端灾害,极有必要采取一种“以柔克刚”的做法,也就是应用“韧性”的理念来更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