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是最近读到的一首古诗:《观祈雨》,出自唐朝诗人李约。
前两句讲:在农耕时代,干旱让桑叶萎靡、土地干裂,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因无可奈何,将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祈祷着能通过歌舞祭拜、箫管齐鸣,得龙王赐雨一场,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背后,是万分焦急和无奈。
后两句大意是:富贵人家,身在广厦之内,同样是歌舞升平、箫管齐鸣,然而他们只为悠闲取乐,而不识门外的人间疾苦,对于百姓渴望的阴天下雨,他们还担心影响他们的管弦乐声呢!
真是,富贵人家哪知百姓无奈、百姓奈何富贵人家奢华。
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正是说尽人间不公与世间无奈。

关于信仰
土地自古养育着华夏大地,所有吃喝用度无不取自于土地,在农耕时代,一年的收成如何,完全要“听天由命”,即使风调雨顺,可能也仅仅能够果腹,但若没有风调雨顺,那面临的可能就是“挨饿至死”。
那时候,“天神”掌握着众生生命,人在“神”面前如此渺小和无力。
我们常谈起古代人的迷信和愚昧,虔诚的相信着“神”的存在,在食不果腹的时候还要尽力为“神”准备吃食、准备歌舞,实在滑稽,但这背后深藏的是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力、对命运的无奈!
再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人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渺小、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自己命运和生活,我们有了一定的把控力,这个世界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着观点和方式的多元化,也越来越尊重着个体的想法。所以,信仰成为我们内心的纯净,不再承载生命之重,更是美好。
关于自我
杨绛先生曾说过: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此诗最为难得的是,作者李约身为唐朝宗室贵族,本是生活在远离人间疾苦的广厦之间,可他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平民百姓为生活所累的状况,也就是说他身居高位,却看到了世态真相。在“朱门歌舞”与“箫管迎龙”的对比中,看到他内心善感和愁苦。
资料有证,因为现实生活与自己内心意愿不符,李约最后弃官终隐,去精心呵护内心一方净土,不惜放弃荣华富贵,甘愿清贫自在,这也是“个人主义”在李约心里的觉醒。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像李约这般不愿违背内心意愿而生活的人很多,难以想象当时的李约冲破了多少阻碍和束缚,才得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的我们,也很多时候挣扎、纠结在“正在拥有”和“想要拥有”的矛盾中,想拥有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束缚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突破,最难突破的是自己的内心。
勇气,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力量。
小时候看见就头大的古诗,如今变得很好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