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作者: 杨林柯 | 来源:发表于2019-11-04 09:49 被阅读0次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读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是一种力量和感动;读他的《与教育拔河》,联系他个人的境遇,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滋味。

从2012年《这样执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的“万言信”,到2015《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至刚刚新鲜出炉的《与教育拔河》,杨老师一直行走在教育实践的路上。

他是一位纯粹的教师,三十年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他又是一位执着坚守自己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为外界的各种风潮所动。在其下半场的教育之路上,风波不断,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因风波而被人知,也因风波而离开他热爱的讲台。就像他自己的慨叹:“在沉重的大地上,留下行走的脚步,西西弗斯一般,不断地推石头上山,然后看着它滑落谷底,再重新开始……也许,这就是命运,也许,这就是意义。”

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心中揣着乌托邦的梦想,行走在课堂的朝圣路上。课堂既给了他诱惑,同时也是他的陷阱。课堂成就了他,课堂也给他带来不幸和灾难。

很多人认为中学教学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模式,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有点小创新,充其量也不过是翻唱一曲。而一个真正的教师,每一节课堂就是一个新的路程,一次生命的打开。在杨老师那里,课堂是教育者的托命之所,也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与互动。课堂可以让教师实现“命有所依,魂有所托”。只要登上讲台,他就把自己交出去,用全部的生命和全部的热情讲课,以心换心,以图“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他说,经常下课后,汗流浃背,夏天至于衣服湿透。

一个理想主义者太容易被自己黄金梦乡所诱,也很容易被学生的闪闪发亮眼光所魅。一个理想的教育者认为课堂是个“筐”,在于自己怎么装;课堂应该要适当“跑马”,放飞心灵,自由翱翔,但也许你精心准备的内容,你联合的知识链接、各种教育因素,你的旁征博引,可能会因一个人的不舒服而被举报、被投诉。因为课堂里要面对一百多个学生,你不能确定所说的内容合乎每一个人的胃口,你也不能确定一百多个学生背后二百多个、甚至更多家长的胃口是什么?他们的担心又是什么?他们也是确定的年代、确定的文化、确定的知识和确定的价值观的产物,他们中有一个人不能接受你,反对你,进而匿名投诉你,你的灾难可能就来了,这也正是当下教育的难处,也是杨林柯老师面对的困局。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可能会面对这种困局,尤其是文科教师。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当获知杨老师的课堂在2012年、2015年、2018年都有风波时,我不知道回之以“珍重”,还是一声叹息。我不知道他的每一次风波起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到底在执着什么?难道只讲课本知识不向外拓展,只是教他们会考试不好吗,何必延伸太多而给自己带出那么些出力不讨好的麻烦?但根据他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如《灵魂只能独行》《动物庄园》《自由在高处》《野火集》《重新发现历史》《一九八四》等书,还有根据他自己的阅读涉猎范围,可以推断出他的课堂必然是不囿于知识的传授,要植入社会、人生、生活,要有“道”的撒播。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爱因斯坦说过,仅知识传授是不够的,仅有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过是训练有素的狗。杨老师是那种从内到外散发着对教学真诚热爱的老师,坚信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才会有“美”价值判断,“善”的道德判断。一个在课堂上打开生命,用真知教学的人, 在目前如火如荼、充斥“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应试教育场域里,在衡水教育模式风行大江南北之际,敞开生命对他人,把常识捧出去,把教育看做是“人”的事业,这种拔河,是不是一种悲壮?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相遇。相遇是否是相知?通常情况下一个老师和一个班学生的融合、互相认可需要一个学期。在磨合期中,你教授什么,怎么教无时无刻不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勇气。当学生还是新的时候,能否完全敞开心扉教授“自己思考过的认为是真的东西”?毕竟“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伤害成长期孩子们脆弱的心灵。真的东西,通常具有冲击力,甚至颠覆性,会让人看到历史的不堪、人性的卑劣?杨老师也意识到,一个老师要“节约自己的价值观”,在课堂“跑马”时“注意恰到好处,不可节外生枝、旁逸斜出”;“注意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接,了解学生的愿望与爱好”。可惜的是,他能与学生教学相长,忘了学生背后的家长早已观念固化。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总是会让家长担心,尤其他还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而学生思考质疑的第一对象又常常指向家长的所作所为。

真正的教育者是绝望的,绝望了也许才可以做事。因为不抱任何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做多少算多少,不求别人看见,只求自己心安,坚信“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这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抗绝望”。杨林柯老师说他是一棵终南“散木”,虽然名字有多个“木”,也无法成为龙椅龙床,只是改善环境。他认为,一棵树虽然改变不了大环境,还是可以给水泥丛生带来葱茏的绿意。他欣赏树的生命力斫掉枝丫,照样会长出新的枝条;砍掉树干,根还在,来年春天,钻出地面发芽。

他的写作也是坚守独立的价值立场,不为权力唱赞歌,但也不为粉丝写文章。2017年11月,益阳弑师案发生后,个别大咖写文贩卖社会情绪,获得不少支持打赏,而杨老师发现该文不少教师留言中存在的问题,一口气写了上万字的文章《师说:在救学生之前请先救出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虽然被不少留言批评,但他毫不后悔,也不妥协。他认为当下不少教育悲剧恰恰是由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带来的教育不当引发的。当下的教育缺乏诚与爱,缺乏信仰,缺乏对真理的追求,只是拼知识传授,拼记忆力,拼运算速度,仅仅关注个人升迁和学校利益,而忘了教育最终想干什么。

教育场域不断发生的悲剧和个人的风波反而让杨老师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野夫说过:“那些在路上的人生,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是对体制的一种挑战,一种背叛。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个性之中,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我们把真与爱的火种传遍天下,那这个社会才能够真正的获救。”

活着,需要用力,没有哪一块纯金不经过火的淬炼。

离开,不代表放弃;倒下,不代表失败。有心人不会浪费任何一段生命经历,会把不幸和苦难发酵为诗,为酒。

苏轼说:“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愿杨老师始终保持悠然的心态,顺时知命,宠辱不惊,继续走好自己后面的路,对得起自己所读的书,所受的苦,拿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为河南三门峡外国语学校:于飞)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相关文章

  • 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读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是一种力量和感动;读他的《与教育拔河》,联系他个人的境遇,有一种难以言说...

  • 马九器:保持初心 向内而生

    拿到这本《与教育拔河》(杨林柯著 东方出版社),心里突然被“拔河”一词撩拨了一下,想想杨林柯老师确实是一位攥着绳子...

  • 美好与悲壮

    青春的民谣在故事里思索着 那一把破旧吉他也渐变忧郁了 随着午后的风慢慢变淡 你是否还保持当初那张笑脸 记得你在风里...

  • 悲壮与柔软

    周末,与王先生约个电影,《金刚川》,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为了奔赴金城前线,路遇唯一一座桥,被敌军屡屡炸毁...

  • 家庭教育拔河

    妈妈告诉宝贝,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明确目标,就努力朝着那方向前进。 爸爸语重心长的说“恩,还有个词叫'南辕北辙'”...

  •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所谓的奇迹都是耐心的结果

    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缓慢的,教育孩子不能速战速决,耐心就是和命运拔河,机会总是能够找到的,很多改变都是在不知不...

  • 与大树拔河

    拔河是一项很普通的群众运动,相信伙伴们从小到大都参与过拔河。可是,你们与大树拔过河吗? 通知我们进行拔河训练,兴冲...

  • 太极与拔河

    坐在单位的班车上,正好坐在靠太阳的一面,晃得眼难受,随即拉了一下窗帘,这下不晃了。几分钟后后面那个睡...

  • 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先生有一首题为《与永恒拔河》的诗:“输是最后总归要输的/连人带绳都跌过界去/于是游戏终止/——又一场不公平的...

  • 与永恒拔河

    输是最后总归要输的 连人带绳都跌过界 于是游戏终止 ——又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但对岸的力量一分神 也会失手,会踏过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飞:与教育拔河,一个人的悲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ur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