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冷酷无情又自私任性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进了监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犯;小部分却进了医院,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个别入主白宫,成了一国总统——他们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有时也被称为心理变态。
图片来自网络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心理变态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持续且相对稳定不变的,会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受损的内部感知与外在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始于患者的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并严重偏离其本身所在文化环境中的社会规范。
具体到反社会人格障碍,就是一种无视他人意愿、感受,肆意侵犯他人权利的认知、行为模式,患者特点是富有攻击性、行事冲动、善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伤害他人而毫无愧疚之心、漠视一切道德法律,极具欺骗性和破坏性。
具体而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对他人的感受往往报以冷漠、轻蔑的态度;他们还可能十分高傲自负,有着夸张的自我评价,并且通过使用一些常人不熟悉的术语表现出一种流于表面的专业形象,借此提升自己个人魅力。
此外,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往往从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就初现端倪,而且会一直发展至成年期。多数情况下,长大后的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对自己的伴侣极不负责,甚至会在情感上剥削对方,且无法对伴侣保持忠诚,更无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被忽视或虐待而不得不向亲戚、邻居,或者社会福利机构寻求庇护。
不仅如此,反社会人格障碍通常还伴随有其他心理健康疾病,如焦虑障碍、虐待狂人格障碍、抑郁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与这些精神障碍一样,反社会人格障碍也会削弱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正常生活的能力,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也普遍比一般人更容易死于非命(比如自杀、谋杀、意外事故等)。但凡是总有例外,一些高功能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来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在某些领域获得巨大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的心理变态(Psychopath)同时也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征特性(比如缺乏同理心、过分夸大的自我形象、肤浅的个人魅力),但并不是每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都是心理变态。
事实上,心理学家Venables,Hall和Patrick(2014)发现,心理变态比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多了一个特质,那就是大胆(boldness),或者说是果敢。他们发现心理变态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效能(Social Effecacy),也更能自我肯定(Self-Assurance)、抗压能力更强(Resilience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也更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Enjoyment of Activities Involving Uncertainty or Risk),在面临威胁时也更加冷静沉稳。他们的这一发现在Wall,Wygant 和 Sellbom (2015)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一些统计数据
据统计,大约有患有3%至30%的精神科门诊患者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而心理变态在人群中占到的比例大概在1%左右。
已有研究发现,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此外,在有酗酒问题或者其他药物滥用问题的人群中,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也普遍较高。
2002年的一项针对在押人员的精神障碍研究的报告指出,47%的男性服刑人员和21%的女性服刑人员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这表明,相较于女性群体中的患病率,男性群体中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明显更高。
图片来自网络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成因
尽管尚无定论,但学界普遍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具体而言,如果孩子的父母表现出了反社会行为,那么他们的小孩一方面可能会模仿这样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可能直接从双亲的基因中继承了这样的行为倾向,从而表现出类似的反社会行为,进而在成年后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此外,荷尔蒙失调、入狱经历、酗酒的家庭成员都可能会增加个体患上反社会发展障碍的风险。简而言之,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由单一因素导致。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反社会人格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标准诊断:
首先,疑似患者需年满18周岁,且在15岁之前有过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品行障碍包括一系列侵犯他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模式,以及与患儿年龄极不相称的违反社会规范或者规则的行为模式,具体可被为四类:
(1)对人或者动物的攻击行为;
(2)对物品的破坏行为;
(3)欺骗或盗窃行为;
(4)严重违纪行为。
此外,患者表现出了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侵犯行为(最晚从15岁开始,且在以下行为中符合三种或以上):
1.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通常表现是因触犯法律而屡次被捕,且毫无悔意。
2. 欺诈成性,通常表现是谎言连篇,为了一己私利而捏造个人身份、欺骗他人。
3. 做事冲动,没有计划能力。
4. 易怒且好斗,通常表现是频繁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
5. 不顾自身或他人安危,轻率行事。
6. 长期缺乏责任感,通常表现为无法履行工作职责或承担经济义务。
7. 不知悔改,通常表现为在伤害、虐待他人后或者盗窃他人财物之后毫无愧疚之心,或认为自己并无过错。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疑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同时还患有精神分裂症或者躁郁症,那么ASPD的诊断条件还包括患者的反社会行为并不只是在精神分裂或者躁郁症的发病时出现。
如果一个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那么无论其性别年龄如何,其特殊体征和症状都将十分明显。如果你怀疑自己身边潜伏着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而且还是一个心理变态,那么“黑尔病态人格检索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也许能帮助你做出初步判断,具体判断标准将在下期的心理小科普中与大家见面~
References:
Venables, N. C., Hall, J. R., & Patrick, C. J. (2014). Differentiating psychopathy from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 triarchic model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4(5), 1005-1013.
Wall, T. D., Wygant, D. B., & Sellbom, M. (2015). Boldness explains a key difference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iatry, Psychology and Law, 22(1), 94-1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