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寒食诗,让他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成为人生赢家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寒食节正值暮春时节,北方春天短,倒春寒时间长,真正的春天也就是此时。清明前后,天朗气清,春明景和,繁花盛开,杨柳依依,芳草青青,正是春天最美的时候。
传说寒食节是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设立,其实,其起源应是上古时代的改火习俗,改火仪式中,新火旧火不得相见,于是熄灭旧火种,禁火几日,再取新火,于是就有春季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
到了唐代,清明已与寒食并重。因为寒食、清明、上巳这三个节日时间相近,所以唐代人也和我们一样,在清明前后放假三天。
有关寒食、清明的诗文较多,但是因为一首《寒食》诗,而得到当朝皇帝赏识,并能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的,也只有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了。
唐·韩翃《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有人说清明前后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而最美的是那一片片花海,玉兰海棠紫叶李榆叶梅俱皆开得狂喜恣肆,一树一树繁花,飞吹过就是一场花瓣雨,桃花艳,杏花媚,海棠妖娆,梨花清丽,漫天飞舞。
“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一起笔,就描写出满城都是花,花谢花飞飞满天,写出了长安城恢宏的春之盛景。
“寒食东风御柳斜”,杏花雨、梨花风、绿柳枝是清明时节的标配。皇宫园林的杨柳青青,在春风中飘舞。这里提到“柳”,也点出了唐代的习俗,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前面两句写景,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一派大好春光。后两句就很有玄机了。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这是一幅生动的夜晚走马传烛的画面,有趣的是它所含有的轻讽意味。
寒食节,天下一律禁火禁烟,偏偏皇宫可以燃蜡烛,这已是破例了,哪知皇帝身边的重臣“五侯”也享有特权,他们不但燃烛,燃的还是从宫中一路传送来的蜡烛,可见待遇非同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该诗暗藏讽意,由于诗写的极美,又形象生动,颇得皇帝和朝士喜爱。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韩翃也成为因为一首诗,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之人。先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
这样无情的节令,堪堪有情的景致,相思静静的燃烧至眼前,易安居士似乎因果毫厘都看得透彻,又洞察世情,仿佛是隔岸袖手的冷清,非常动人,在这不欲生火的“寒食天”。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作为落魄文人,在漂泊中度过的寒食节,透着辛酸与悲凉。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常常”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
朋友,还有哪些寒食的诗,可以留言一起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