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要反映泉州封建婚姻制度害人(书中没有看出泉州和厦门,是从百度查到的)。林是第一人称,一个中学教师,和学生胡佩蓉相恋,但是因女方父亲讨厌外省人,不能在一起,从泉州躲到了厦门,两人在厦门短暂厮守。林的好友许,总是不看好二者的爱情。最终,女方被家长扣在了家乡,郁郁而终。书中还有一个线索,林的哥哥因为双方父母反对,女方改嫁他人,而自杀。
这是阅读的第二篇巴金小说(第一篇是《海的梦》,同属《巴金文集》第五部)。巴金不愧为大文豪。整个小说读起来,就像一首散文诗。春天,秋天,星星,鲜花,各种细节,映射着男主人的心情和爱情。就像百合花一样,虽可因清水滋润而复活,在离开的生存的土壤下,也必然死亡。
小说中最悲惨的人物,首推佩蓉和林的哥哥,因为他们都是为爱情牺牲了生命,一个选择郁郁而终,一个选择自杀。这两个人,无疑是勇敢而坚强的。对于失恋,那种痛苦,那种无力,那种后悔,那种憎恨,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而绝大部分人,都使用“时间这个最好的药物”,治愈了自己的伤痛。有些人,可能还有一点点隐痛;更多的人,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都发现那么少不更事,爱情的快乐与痛苦都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的事。而对于佩蓉和林的哥哥,则是用最激烈的手段来响应爱情。他们捍卫了爱情,保持了忠贞,使用毁灭自己的方式,对封建礼制、包头办婚姻进行了抵制。但是这种行为,就像放礼花一样,燃烧了自己,仅仅获得片刻短暂的光彩和声响。对于吃瓜群众,都是路过驻足、偶尔叫个彩,最多也就是同情地唏嘘几句;对于所有报复的恋人对象,除了戏剧中的人物,都也只是一时的懊悔,他们的生活,不会因为而更改些许。“好死不如赖活着”。牺牲自己,所能够伤害到的,其实只有三类人:自己;父母和子女。因为血缘关系等生理原因(而不是心理),对于整个社会,自己仅仅是一个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受伤害最大的,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也应属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世界上唯一的母亲。
小说中的佩蓉,是一个坚强的女人,这是大多数中国女性的写照。佩蓉每次出场,都笑容满面,充满阳光。在心理充满压力和痛苦时候,也只有那么几次一点或一刻的酒后哭泣。最终为了爱情,她选择了郁郁而终。应该说,确实是用勇敢而坚定的捍卫了爱情。然而,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勇敢,也不能算是睿智。在强大而坚固的封建规矩约束下,她的做法也只能算是低级的一种坚强。生命中的坚强其实还应有更高的模式。一种,在封建礼教面前低头,按照家长的意志和安排,现实的生活,并努力让自己快乐下去。让自己的内心屈服于现实,并且努力适应现实,这无疑也是一种很大的坚强。另一种,就像民国期间很多留样的进步人士,坚决拒绝封建家长安排的婚姻,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下去。在小说结尾之间,佩蓉决定要回老家,林曾经劝她不要回去,一刹那而决定一生。
而林,则是个“懦弱的男人”,这也是很多中国男性的写照。一方面,他重视爱情。他可以为了爱情忘记一切,将爱情视为生命最重要的内容。每天和佩蓉在一起厮守,每天不见佩蓉就魂不守舍,一起与佩蓉坐划子数星星,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娱乐。在爱情面前,当佩蓉来找他时,连自己最亲的哥哥死讯,都没有时间回信了解细情。可以说,爱情和这个女人,成为了林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而另一方面,他又并对生命的全部,给予最大的担当。在细节上,当佩蓉有封信没有告诉林,当佩蓉见家乡的人而没有和林说实话的时候,林都没有直接地问佩蓉,而是心中不断的猜忌和忧愁。错失了了解真相的机会,让自己徒增烦恼;没有针对问题实施及时准确的行动,让大问题演变的更大更严重,直到不可收拾。在宏观上,他不懂人,更不懂人生,不知道哪些事不能螳臂当车,不知道哪些人不能坐以待毙,对于不能失去的人、不能失败的事情,缺乏基本的思考和基础的准备,更没有对未来规划可行的路径。对于横亘在佩蓉和林之间的问题,林早就知道;对于他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佩蓉情绪有些波动,林也有所预感;对于佩蓉表示要回家乡一趟,林也没有全力以赴地阻止,或进行必要的防治措施。或者,是佩蓉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是林不知道佩蓉那么重要;又或者,是林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种重要,而对于“懦弱的男人”,往往第三者情况为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