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持续了两个月的《国家宝藏》落下了帷幕。心里觉得空空的,期待下一季的到来。
虽然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对我国的历史却知道的少的可怜。或许是一名工科女的原因,在我眼中的历史,就是课本上枯燥无味字字句句,就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讲的听不懂的故事,在我眼中的国宝,就是博物馆里被玻璃罩隔住的金银铜铁,就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琴棋书画……去一个地方游玩,也很少去博物馆,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繁华街道,却渐渐遗忘了对历史探索的热忱。
也许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我不会知道《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我国锦绣山河;也许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我不会知道编钟会奏出如此天籁的音色;也许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我不会知道《万岁通天贴》里所包涵的浓浓深情;也许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我不会知道皿方罍的盖与身会遥遥相望长达一个世纪,也许,也许……
在这里,不仅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国宝,还看到了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匠人。这里,有为了运送石鼓一家人分隔海峡两岸的梁金生先生;这里,有为了妇好鸮尊奉献其一生郑振香女士;这里,有将研究贾湖骨笛一代一代传承的肖兴华,这里,这里……多少年的坚守,只为探索中国瑰丽的过去。
小时候,爱国,为祖国自豪等等词汇,只是在作文里的套话,并不懂其真正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自己有时真的会有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感情。这自豪,是看到奥运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和嘹亮的国歌;这自豪,是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惊叹其鬼斧神工的美景和祖国地大物博的辽阔;这爱国,是看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后的热泪盈眶……
看了《风声鹤唳》后,我写过一段感悟,今天还要再次谈起。小时候,电视里看《京华烟云》,那时候不懂姚思安为什么宁可玉石俱焚也要把甲骨留在华夏大地上,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我懂得了,不仅仅在国家危亡之时,任何时候,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与文化不能丢弃。《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掀起一股国宝热,或许就是因为藏在国民心里的那份拳拳爱国心得到了唤起。
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感谢与你的相遇,让我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国宝,让我在这忙碌纷乱的社会,寻找到真实的自己。
今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