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5-17

2018-05-17

作者: 茶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23:01 被阅读0次
    2018-05-17

       

          我想,教师永远没有成功之说。

          教师的成功,大概是以你成全了多少学生为准的,这点上来讲,教师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最后成功了没有。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成全不会完全来自于你,若能成为他本人认定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已经够了不起了。

          但教师一定会有差别。

          我心中崇敬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始终手执教鞭,以一个先生的方式行走,就是我最崇敬的模样,因为我笃信那才是最专业的姿态。

          先生的模样不在长衫斯文,周正儒雅,不在皮而在骨。受刘文典先生写作秘诀“观世音菩萨”的的启发,先生大概是可以概括成这样:“观自在菩萨”。


          “观”,首取观察之意。眼中要有人,作为小学老师,眼中更要有儿童,善于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甄别其背后的真义,从而寻找到教育的最佳切入口。

          “观”,再取“观照”之意。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制造八卦,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观察是对外人外物,观照指向教者内在清明,观照自我,要善于在繁杂的价值观下去芜存菁,坚持个性,更要能追求公平,保持理性。


          "自",指向教者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追求,坚持自我提升自我磨砺。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免要经历上公开课和写论文的阶段,但我们更要思考,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它是手段还是目标?我们不断地磨公开课,不是为了一纸证书,是为了在不上公开课的日子,依然能把这种态度用到平时的每一节课中;我们热情地写论文,不是只为了发表,是为了在不写论文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保持时时反思的习惯。这样的自我磨砺,是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


          "在",是在场。智慧在场,身心在场,行动在场。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说:"教室不同,儿童不同,教师也不同的话,在那里产生出来的学习的广度和发展的方向也就不同。"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呼应每个学生的情感,对话学生的每个思考,好奇学生的一切问题,敢管真教,就是在场的具体化。不是一时在场,而是时时在场,不以时间作为保证的"在",总显得不够真诚。同时也要警惕“表演式在场”,这是什么意思呢,好比前几天母亲节的网络段子,大家都在圈里爱母亲,可是你的母亲不在朋友圈。


          "菩萨",是要有颗敬畏心,慈悲心。这是对那些由于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的反抗,是给与学生心灵成长的最大安全感。

          教育的效果是以"渐"的方式到达的,励志故事里的那么多立竿见影的教育奇迹并不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有太多的"理解错位"和"词不达意",有太多的"恨铁不成"和"心力交瘁",会在很多犄角旮旯里藏着别人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琐碎,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慈悲之意,是很难将教育情怀坚持到底的。

          那该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从容,是"为人去点亮一根蜡烛,而不去诅咒黑暗"的温暖执着,清澈真挚。 


          做到前面三个字,我觉得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师了,但唯有做到最后一点,才能算是令人敬重的"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xw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