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化后,农村经济主要以集体经济为主,土地、牲畜、农具都属于集体,农民将自家饲养的牲畜上交生产队后,需要饲养的场地,大柜的场面平坦广阔,正好建设羊圈,这样父母家与羊圈相邻。
1959年的冬季,父亲突然发起了高烧,全身发冷,还有点关节痛,开始父母以为是感冒,没有太多的关注,但几天后又高烧起来,在降烧后全身乏力,并且出现了间断性的高烧,母亲就让父亲到到卫生院看看,到了卫生院,才知道得了布病,该病是由羊传染的一种易感染传染病,在周围村有不少得此病的,政府专门派了医疗队进行防疫和治疗。
布病又叫布鲁氏菌病,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村民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由于羊圈离家近,村里安排父亲冬天喂羊,喂羊的任务就是白天清扫羊圈卫生,准备晚上的饲料和羊草,照顾小羊羔,晚上就是接羊羔,防止天冷出生的羊羔冻死。冬天是布病传染的高发期,父亲被传染了。
父亲在四环素,链霉素的陪伴下,整整半年多才控制了病情,全家五口人的重担就落在母亲的身上,日子过的很是清苦。
1961年,生产队觉得父母的窑洞位置不错,正好可用作饲养园,在生产队的帮助下,父母在爷爷的老窑前选了一块地基,盖了两间房。
元山子的村民都是来自晋西北,习惯了窑洞的冬暖夏凉,因此房子在村里没几间,父母当时也是很时尚的。
房子屋顶由两根檩子,房顶两侧分别有14条椽子,在房子的中部有一根横梁,横梁上的柱子顶在中间的檩子上。窗户为八八窗的改进型,上部分的中央为横四竖八的窗子,两边分别有一个耳窗,耳窗内部为卷草纹结构,窗子和门之间有土墙分开,门为两层,内门为双扇,左扇的中央靠右侧为门鼻,右扇的中央靠左侧为门挂,用来锁门,外门为风门,是单扇门,风门的上方安装两块琉璃,白天双扇门拉开,风门上的琉璃可以采光,晚上两门关闭可以保暖。
进屋后就是家中的地面,大约占了房子面积的五分之三,门左侧为南北的火炕,地面靠后墙摆着一个六尺大红柜,地的右侧靠东墙摆放着水缸和面瓮。灶台在门口处,典型的老后山人对房舍的设计,看来是按母亲的想法而盖的。
那时爷爷奶奶都已离开人世,后边的窑洞东边的两孔住着大爹大妈,西边的三孔窑住着四爹和四妈,我们住在了四爹他家的前面,三兄弟又住在了一块。
全家搬入新家后不久,三姐出生了,这一年为牛年。父母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自1961年以来,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元山子村农民又分了自留地,在房前屋后可以种植一些瓜果蔬菜等,可以喂养一声小型的牲畜,日子又有了好转。
1964年我来到了人世,据妈妈说我是下午六点左右出生,当时正下着雷阵雨,我出生后,雨过天睛,太阳从西边的云缝中钻出来时,染红了云朵片片。
大姐已经上了初中,在铁沙盖上学,每周回家一次。二姐没有上学,原因是送不到学校,宁愿在家里干活,就是不愿意上学,父亲前脚送她到了学校,后脚她就跑了回来,打骂都不管用,父亲只得随了她意。
家里父母两个主要劳力,还有二姐半个劳力,工分挣的还是可以,除口粮可以挣回来,还可分点红,父母的日子又好了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