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方面,我们清楚地了解成年人如何如饥似渴、刻意地选择学习,就像我们直播间在座的
朋友们?我们所不了解的是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比如我们这些坚持一年多一天
不落的这些朋友们,学习需要意志力,成长也需要意志力,但是现在我们对意志力却了解得很
少。
在我们面前,意志力是如此的神秘。我曾经说过,某些人,例如我的家人,似乎与生俱来就有
坚强的意志,而某些人的意志似乎比较薄弱。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经过科学性的研究。我们不知
道意志力是否有强弱之分,或者是否来自于遗传,在多大程度上是经过学习成长而来的。意志
力极为神秘,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上的一个蛮荒地带。
这个意志力到底是后天能不能训练出来?还是说先天就已经确定了?这个一直是一个谜。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相信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奖赏之一(另一个是感恩的
心)。坚强的意志不同于病态的固执,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固执和意志力区分开。它是一种促
使生命成长的决心和持续的坚持,而病态的固执是对生命活力的禁锢,包括坚持腐朽的观念,
顽固不化,极力阻碍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甚至压制别人的生命力。
成长的意志是神秘的,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在心理治疗中通常效果较好,不管童年背景如何,也
不管机会多小,他们都能获得奇迹般的治愈。相对的,那些缺乏坚强意志的人也许拥有其他的
资产,比如伟大的观念与才能,但往往怀才不遇,一事无成。
然而,如我一再指出,任何恩赐都是潜在的诅咒,坚强意志的缺点就是坏脾气。只有意志坚强
的人才会把高尔夫球杆在树干上扭弯,因为那颗该死的小球没有照他的意思飞行。意志坚强的
人往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
这个大家有什么感觉?学过九型人格的朋友,现在想到了什么了?九型人格里面有一种性格,
小的时候就会让你感觉他嫉恶如仇,又讲义气,小时候会经常被父母或者老人说成宁折不弯的那种人,大家知道是什么性格吗?那这种性格的人,脾气不好,所以他们需要修炼,但这些人
一旦修炼好之后,是不得了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性格吧。学到九型人格的人,都能感受到是什
么性格。
我常对病人解释,软弱的意志就像是在后院中养了一只小驴子,它不会带来太多困扰,除了偶
尔嚼了你的郁金香,但是它也无法帮助你,到头来你也许会后悔这辈子没有去做你想做的事。
另一方面,坚强的意志就像是在后院养了一群马,这些马匹巨大而有力量,如果没有好好加以
驯服,他们会冲倒你的房子。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驯服与训练,套上马具后,你可以运用它们
来移山。因此意志的驯服非常重要。但是人不可能通过意志来驯服意志,要驯服意志,必须把自己交出去,诚服于一种更高的力量。
这个大家理解吗?比如说我们挑战营的朋友,你实际就是交给外力训练自己的意志,如果靠自
己训练意志确实很难。
在杰拉尔·梅所著的《意志与精神》第一章——率性与任性中。他说任性代表着未驯服的人类
意志,而率性代表着人类的坚强意志。这意味着,人诚服于更高力量的召唤,敢于走别人不敢
走的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谈到率性与更高力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成长的意志基本上就像爱,是把自己奉献出去,不考
虑结果,也不担心收获,但恰恰是这样的精神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大的收益。正如爱,我们在无
私付出的过程中,不仅浇灌对方的心田,也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成长。
但是我们面临了一个问题,成人之后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继续表现出成长的意志,而多数人
不仅抗拒成长,也抗拒伴随学习而来的责任?这个大家发现了吗?比如说早上共读书籍,有多
少人会抗拒,做不到持之以恒,同样你在学习的人,你是不是有所抗拒你的成长?大家可以思
考这个问题。
虽然选择成年后的主动学习与成长的意志,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但是这种决定是什
么时候做的呢?很少有人知道答案。我曾经收到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寄来的信,清楚显示他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做了决定。
我的女儿们在上大学时就做了决定,选择主修纯科学与数学,尽管她们觉得这些科目很艰难。
看见她们叫苦连天,我问她们为何不选择主修人文科学,这些科目是她们所擅长的。她们却回答:“老爸,主修一些容易的科目有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地,她们在某些方面的学习意志是比当年的我要强多了。
虽然成为学习者的决定也许早在青春期就定下了,但这不表示一定得在那个时候发生。
大家是不是这样的?我知道有些人做出某个重要决定的时刻是在三四十岁,五六十岁,甚至在死前一两个月。也有些人虽然做了决定,但只是敷衍地进行,终其一生都没有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有些人活了半辈子后才做出决定,并成为虔诚的学习者。
当然,也有人会在反省生命时发生,比如中年危机时。据我所知,大多数情况,这种决定需要重复地进行,越来越坚定。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之谈。我不记得什么时候是我第一次决定做个主动的学习者的,但我记得许多次我选择加强这个决定。
我们直播间的朋友,应该这会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在共读书籍的过程中在不断地给自己加强这种主动学习的决定。
我个人的做法是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通过对我自己生命经验的沉思。因此我把沉思描述为:抽取一点点的经验,然后榨取其最高的精华。这不仅是生命经验的多寡,而是如何加以应用。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似乎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幼稚。他们只是到处收集不同的经验,而不从这些经验中学习有关自己与世界的知识,这些经验自然毫无价值。
所以呢,他认为应该多通过对自己生命经验的沉思来寻找这些经验。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觉察外在的经验,也要觉察内在的经验,才能促进精神的成长。
因此学习的意志大部分是要向内学习。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经很准确地指出:“一个人也许能做出惊人的伟业,了解深奥的知识,但是对自己却一无所知。而失败与痛苦则能够引导一个人向内心省察,让他在内心开始真正的学习。”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到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会遇到一些很富有的人咨询?他可能创业的知识和精神都是可嘉的,他可以创业成功,但他心灵上有问题,心灵成长上他不成功。有的人可能没有达到他创业那么高的程度,但他受的挫折多,所以他心灵成长非常得健全,最终他可能没有前者富有,但是在身心灵成长比前者完善。
最关键的是,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境遇,那么你在学习成长方面能不能经常地反省,就像我们在读这几本书,这几本书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我们很多人都觉得明白了,就像每一本书里面都会告诉我们很多,如果你学会了,
然后用在你身上,你就会产生巨变的,比如上一本书谎言,但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你改变了没有,你还说不说谎,如果你依然是谎话连篇,那问题就大了,大家说对不对,同样我们说思考,那你这本书读完之后,那你能不能知道思考的重要性,那你能不能真正地思考?你能不能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画个思维导图,如果你还没有那么说明你这种成长还没有做到。
摆脱自恋我们都见过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觉得世界如果缺少了他们就无法继续存在。
这些人缺乏共情能力,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也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是自恋的人。虽然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自恋,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恋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承认世界不是单单绕着我们一个人旋转。我认为自恋是一种思想的失调。在《寻找石头》书中,我说我与太太莉莉使用保密的电话号码以及种种安全措施来保护我们不受自恋者的干扰。在十几年前,我们还没有采取这些保护措施时,电话时常会在清晨疯狂响起,听筒另一端是个陌生人,想要与我讨论我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我抗议道:“现在是凌晨两点呢!”那人解释道:“在加州现在只是十一点,况且现在电话费比较便宜。”这个打电话的人多有意思,他按他那段时间,他不管人家对方的时间。
自恋者无法或不愿考虑到他人。我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的倾向。健康的人会通过成长摆脱自恋,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先提升意识,学习为他人着想。因为他说的这种自恋,其实就是自私。
成长与学习相辅相成,我们越是学习,意识就越能获得提升。这种自恋的人非常有意思,他往往都是站在他自己脑子里的那个东西,他不管别人,也不管这个社会的准则。
我已经说过,“顽劣的两岁”是儿童脱离婴儿自恋的第一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失败,无法摆脱自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失败开始于顽劣的两岁阶段——这是生命脆弱,并充满了羞辱的阶段。父母在这段时期要尽可能对孩子温柔一些,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这点。在顽劣的两岁或儿童成长阶段,为了使孩子顺从,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羞辱孩子,远远超过必要的程度。我认为无法摆脱自恋就是根源于这种过度的羞辱。
很多家长成长自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结果他对孩子也一样,甚至美其名曰,你看我爸从小对我这样,我不也活得好好的,大家听听这种语言,就是自恋的那种倾向,明明别人看着他的状况很糟糕,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他却告诉说他活得好好的,也就是说这逻辑上就是一回事儿,你当然还活着,所以他也效仿自己的父母,所以这样家庭的孩子是非常可悲的。
遭遇过度羞辱的儿童,会绝望地抓住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以此来保护自己,不然他们就无法自处。我们说婴儿是自恋的,到了9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界限。从两岁开始他们变得顽劣,这实际上是他们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界限。如果这时遭遇到过分的羞辱和打击,他们的成长就会停滞不前,始终处在婴儿时期的自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唯有自恋才能给他们提供安全感。
也有些人呢,你听他说,我小的时候很幸福,我爸妈没打过我,但是你会发现,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也处在自恋中,别人看得见,他看不见,他为什么谎话连篇,他真得是这样吗?这种父母可能没有打,但是语言是非常地恐怖的,你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他很少有笑脸,让孩子小的时候似乎觉得是一种威严,在他的心灵中,也同样受到了这种羞辱。
虽然我们是在顽劣的两岁时迈出了远离婴儿期自恋的第一步,并不表示这是唯一的一步或最后的一步。在青春期常常能看见莽撞冲动的自恋,所以青春期也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例如,青少年也许从来不会考虑到家人的感受,他们到处惹事,弄得全家不得安宁。但就像孩子从两岁开始变熊一样,这也是我们摆脱自恋的第二次机会。有些人在青春期迈出了摆脱自恋的第二大步。对此,我深有感受。
作者在青春期15岁那年,一天早上,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50米外有一个同班同学朝我走来。
我们见面后聊了5分钟,然后分道扬镳。我独自行走了一段路后,突然脑洞大开,仿佛接收到了上天的启示。我觉察到了我的自恋。我意识到从我看到同学到最后分手的10分钟时间,我一直沉溺在自恋当中。见面之前两三分钟,我满脑子想的是我要说什么聪明话来使他佩服;
在我们谈话的5分钟里,我听他说话,只是为了能够更聪明地把话接过来;我看他的脸,只是要看我的话对他产生了什么反应。在我们分手后的两三分钟,我所想的是还有什么更聪明的话
我没有说出来。我一点也不在乎同学,没有注意到他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或者我能说些什么使他的心情不那么沉重。
我所关心的只是他能衬托我的智慧,反映我的光荣。这一察觉不仅让我知道我是多么的以自我为中心,多么的自恋,也让我知道,如果不摆脱自恋,我最后不可避免会变成一种自以为是、空虚孤独、令人讨厌的人。所以15岁那年,我开始向我的自恋宣战。
这就是转换的契机,大家回忆自己你有没有,你有过,说明你已经转换过来了,你开始摆脱自恋,如果你到现在都没有过,那糟了,要赶快去觉察。
但那只是个开始。十五岁他有这个意识。
自恋非常顽固,它的触角隐约而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斩断它们。而且在一路上会有许多陷阱。不过,随着意识的成长,我们会变得不再那么自恋,对他人更关心,也更能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每当回顾起来,我还是有很多遗憾和悔恨,其中之一是,我不够关心逐渐年迈的父母。等到我自己开始面临变老的时候,我才了解父母所经历的痛苦,现在我对他们的感情远远超过以前。
我们是不是有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并不理解父母,当自己变老才开始理解。
学习摆脱自恋,曾经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课题,而婚姻则是我最伟大的老师。刚结婚时由于自恋作祟,一直到两年后,我才明白莉莉不是我的附属品。婚姻关系中的摩擦使我睁开了双眼看清楚我的问题。最初我会为这些摩擦恼怒:当我需要她时,她却不在家;而当我想独处时,她却在家中喋喋不休。
我慢慢明白,这种埋怨多半是由于我心里的怪异假设所造成的——我假设莉莉应该随时随地响应我的需要,而当时机不对时,她就应该消失不见;更过分的是,我假设她应该知道我什么时候需要她,什么时候不需要她。后来又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我才能够彻底消除这种疯狂的自恋心态。
我们之间的朋友有没有跟作者类似,是不是有很多人有这样的问题,你对你的另一半,你是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有的人把孩子当成了附属品。
我与莉莉的婚姻能够幸存下来,是因为我们都怀着美好的愿望,努力去体贴对方。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初,我们的想法都很简单,无非是想做一个好丈夫和好妻子,多替对方考虑。我们奉行的金科玉律是“要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么待人”,所以我们总是努力以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对方,但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事实上,我与莉莉就像大多数的伴侣一样,结婚时都有轻微的自恋倾向。虽然不像凌晨两点打电话来的人,我们相当有礼貌,但是没有智慧,因为总是存着自恋的假设:其他人都像我们一样,否则就是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岁月,数不清的摩擦和碰撞,我们才明白,要成长,我们就必须学习辨认与尊重对方的“差异”。的确,这才是婚姻的高级课题。而过去所奉行的“要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么待人”,并没有考虑到彼此的差异,实际上这是在以自己的心度别人的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恋的成分,不可能真正满足对方,也不会让自己获得成长。
经过了30年,莉莉与我仍然在学习这个道理,而且时常像是初学者一样。我们知道正是彼此的差异才创造了婚姻的滋味及智慧。也正是因为莉莉与我不一样,当我们生活在一起时,才能更聪明地处理问题,如果两个人全都一个模子的,大家觉得好吗?
肯定不好,这些问题包括养育子女、安排开支、计划假期等。所以,不管是婚姻,还是人际关系,抑或在工作和事业上,摆脱自恋是合作的关键,可以让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智慧和力量。
大家通过这段,你在想什么呢?你是不是在想你的家庭,想你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作者很勇敢,他把自己曾经的那些成长之前的事情都曝光了。
自恋与自爱我们面临了一个矛盾:一方面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但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珍惜自己的价值,学会自爱。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前提是诚实和谦虚。14世纪一位英国僧侣说:“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诚实和谦虚哪个更难?诚实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一个人一天都不说瞎话谎话,那你想一想你考验自己一个月没有一天说瞎话,那这个人不得了,
那他会非常非常地与众不同。但是这个问题,很多人终身都难以解决。”
谦虚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之一,但是谦虚不是自卑,故意贬低自己,而是客观地看待真实的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谦虚的核心是诚实,有自知之明。离开了诚实,谦虚就会变成自卑,或者以另一种形式转化为自大。这句话大家记下来。
自恋的人是不诚实的人,整天说谎的人是自恋的人,那么这些人,他们会觉得他们成功了呀,
你我说谎那不也没人发觉吗?但实际呢,有一句话叫纸包不住火,还有一句话叫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原来这句话真得不是特别理解 。
那么,现在真得理解了,比如说我们的国学,你是不是在说谎,如果懂的人他马上就知道,所以一个人要真得想得到你该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诚实。他们活在虚假的幻象中。而自卑的人也是不诚实的,他们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没有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
我们每个人认真地看一看,对照一下自己,你是自恋的,还是自卑的,自恋的满嘴谎言,假谦虚,自卑的不诚实,夸大自己的缺点,天天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以为是的人,并不是不行,而是懒惰,他只是不想改变,自己认真地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必须区分自恋与自爱,加以更正和弥补,犯了错,必要时,但不会彻底,并非完美无缺,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自恋与自爱。例如,有时候我们的行为不当,却不肯承认,也不愿意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更正或弥补,那么这就是自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犯了错误之后,承认自己的错误,必要时也会自责,但并不会彻底否定自己的价值,反而让自己明白个人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接纳自己的缺点,也珍惜自己的优点,这就是自爱。自恋是成长中最大的阻碍,而自爱则对成长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弗洛姆说:“最高的价值不是舍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爱;不是否定个人,而是肯定真正的自我。”所以,坚持虚假的自恋与坚持真正的自爱有着有天壤之别。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
珍惜自己的价值,做到自爱。
大约20年前,我曾治疗过一个17岁的男性病人,他叫杰克,是一个没有父母管教的未成年人。
因为父母对他太粗暴,他从14岁就开始独立生活。有一次做治疗时,他对我说:“派克医生,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问。“几天前,在一场暴雨中,我把车开翻到了路边。”他说。
“是三天前的那场暴雨吗?”“是的。”他点点了头。就在杰克出车祸的那天晚上,我也不得不冒着暴风雨,驱车从康涅狄格州赶往纽约。暴雨铺天盖地横扫而来,高速公路上能见度极低,我甚至看不到路基和黄线。我集中精力,紧盯路面,当时我已非常疲倦,哪怕是片刻的走神,都有可能车毁人亡。
我之所以能开完这130多公里,就是因为我做了唯一的一件事,不断对自己重复:“这辆轿车装载的货物价值连城。我一定要让这无价之宝安全抵达纽约。”最终,我安全抵达了。作者告诉大家吸引力法则的重要性。
在那天的暴雨中,杰克并不像我那么疲惫,而且路途也很短,显然,他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想要偷偷自杀,而是缺乏自爱,不知道珍惜自己。他没有对自己说,他的车里装载着无价之宝。
当然,他不珍惜自己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珍惜。如果他曾经被父母珍惜过,他就知道珍惜自己,懂得自爱。
从小被父母珍惜过,你觉得你重要吗?思涵老师觉得他非常重要,他每天讲书不能缺席,他讲书太关键了,除了一些特殊节目有连麦活动,凡是该思涵老师讲书的时候,他觉得太重要了,
因为思涵老师觉得他有使命,涉及太多的人,价值连城。当思涵老师这样想的时候,一天没有不讲书的,真得很神奇,比如说思涵老师发烧,早上会神奇地退烧,准时讲书。这很神奇,作者说得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自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