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今天带孩子去上早教班,在爬梯子的时候,孩子爬的快,就跟前面的小朋友抢了位置。
小朋友的妈妈担心自己孩子摔下来,就一边喊我孩子要排队,一边把自己孩子抱下来。
一来是因为这位妈妈态度不太好,我也被激起脾气,我直接上孩子往上爬。
二来,这种事情在早教班,很正常,大家都是互相理解和谦让,我不认为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我就直接让孩子爬到了上面的平台上。
结果那个妈妈等自己孩子爬上来后,也不跟我沟通,就直接对着我闺女说:“你不可以这样,你要排在她闺女后面!”
语气自然不好!
因为我本身是个不喜欢跟人冲突的人,又觉得我家孩子爬梯子没排队,确实有不对,我就把孩子带到了后面,满足了她的要求。
但是我非常生气,都生气一天了。
我却不知道为什么生气!
【情绪分析】
我为什么生气?
1. 这位妈妈说话语气不太好,让我生气。
2. 她的话,让我过度翻译成: 孩子做的不好,是当妈的不对。
3. 最重要的是,
我的认知需要调整:
我认为我也有错,你也有错,为什么最后是我退让,这显的我没本事,我会被别人嘲笑。
我应该据理力争,把你驳的哑口无言,让你以后再也不敢对我发脾气。
二,我的期望是什么?
期望在两个人的争论中,把对方击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的期望合理么?】
不合理。
认知错误:
人与人认知不同,难免有矛盾冲突。
我要做的尊重对方的认知,但是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是一定要对方接受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把自己的意见凌驾于对方之上,让对方只有闭嘴的份。
最重要的是,当发生争论的时候,退一步并不代表无能懦弱,你是在用理智保护自己。
而且,越是心理强大的人,越喜欢退让。
只有心里没自信的人,才希望通过争强好胜,把别人比下去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这就像故意去贬低嘲笑别人,从而获得优越感一样!
所以在分歧或者矛盾中,适当的退让,是成熟和理智的做法!
2. 情感需求获取方式不合理。
我的行为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打败别人也会伤到自己,不值当!
最重要的是,如此方式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虚假的,只有通过自己做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如何做】
1. 满足心理需求: 自我认可、成就感。
自信日记,留心自己做的事,在其中找到成就感。
当变得自信时候,就不会与人争论,来获得自信。
你不会因为一只狗冲你狂吠,而吠回去,吵赢它。
因为你知道你比它高等,你自信。
但是会与势均力敌的人产生冲突,一定要打败对方。
是因为你不自信,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获得虚假的满足感。
2. 调整认知: 在冲突时,退让不是无能,而是智慧。
当与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主动退一步,才是真正的赢!
争赢的那个人才是输家,因为旁人也不喜欢咄咄逼人的人。
3.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和后悔买单。
既然犯了错,就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而因此引起别人的不满,也是后果的一部分。
毕竟很多人都不会情绪管理。
王蒙在《我喜欢的状态叫安详》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不要过分依赖语言,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解开。语言解开了事实没有解开,语言就会失去价值,甚至于只能添乱。”
日常沟通不是辩论,没必要分个你输我赢,有的争论毫无意义。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把辩论赛的那一套拿到日常人际交往当中,不仅不会让别人觉得你厉害,还觉得你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你,还会产生反感、远离你。
仔细想想,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获得一点虚妄的成就感,又有什么意义呢?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普天之下,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不抬杠,不去做无意义的争论,不仅能让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而且还会避免树敌、引发人际摩擦。
《世界顶级思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漩涡,避免争论。
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
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天大的原则问题来加以辩论,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
只要你争强好斗,喋喋不休,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体验到辩论的‘胜利’,可是,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的结果是引发一个人的怨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