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晚上10点过了,按说折腾这么晚,眼看着是要睡觉了,我们家小朋友提出自己端午假的数学作业还没写。我问了句,那你打算怎么办?他已坚定的想好了,马上开始写,今天写完。
我只觉得……我又要晚睡了。废话不多说,他只隐约记得作业位置,我帮他确认了要做哪几页(幸好确认了一下,不然做错页码了)。发现是要做三页吐槽了一下有点多。当然,这个时间点还要做三页作业,确实显得有点多。另外还有一张卷子,不过惊喜的是卷子已经做了,按下不提。
可能是受我最近“废话不多说”的影响,他也废话不多说,埋头就开写。我突然发现效率挺高的。我当然也不能影响他,但我还是乐意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的。我拿起在看的书就看起来。一个奋笔疾书,一个淡定看书,期间偶尔互动,气氛也是挺温馨的。
数学写完了,人家又提出必须朗读打卡,因为不打卡睡不着的!于是拿着我给他找的绘本声情并茂的读起来。一本书读完,眼看指针11点多了,再折腾就12点到明天啦!人家又要求我给他读故事,在我的读书声中,他闭眼睡着了,可真是(折腾我的)好习惯呢!
折腾一圈,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是小确幸?因为我开心这是他对自己的管理和安排。是真正自律的开始。当然,现在这个安排确实挺烂的,你看,玩到最后一刻才想起自己还有作业没做,自己安排得一点不完美。但,最重要的,这是他自己在尝试着管理自己的事情,这是一切自律的开端,我觉得挺好的。
尹建莉在文章中说过,两个小孩,一个依家长的要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按时按点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看电视或玩一个游戏,不时地走神,心里痛恨作业,但也不敢离开书桌。另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时先玩游戏,有时先写作业;如果玩的时间太长,挤占了写作业时间,只好熬夜写作业,或某一天因为着急,把作业写得潦草。总的来说,不管怎样,都能正常完成作业,在学习和玩耍中不断调整自己,大体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不用家长操心。
前者这种“学习习惯”就是外部小习惯,同时也是别人的习惯。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这个习惯也就立即消失;并且由于孩子自己的习惯没有形成,所以会出现失控现象,陷入糟糕的状态。后者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规律,有些乱,习惯不好,事实上他形成了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内部习惯,这个习惯使得他独立,对自己负责任,即使外部条件和环境有什么变化,也能基本适应,所以他养成的是大习惯。
最理想的当然是大习惯和小习惯吻合,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努力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过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让这二者完全吻合。
就好比我自己当然希望家中整洁,拖地做卫生什么的,有时十分自律,定期做卫生,但有时却又懒劲大发,就是不想干活,不过大体上,我能保持家里的基本整洁,我的卫生习惯整体上是不错的,需要强力做卫生时,我也能把卫生做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整个过程中我是放松的,身心是愉快的。
有人说,家长没有忘记当初做小孩的感觉就能带好小孩,因为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换位到孩子的视角去体验他的感受和情绪,才知道要怎么做、怎么说会让孩子乐于接受。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求别人要做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