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派——365日更营 第43天#
春节期间,听《如何每天写一篇文章,打造个人品牌?》这个课,张兵老师的两个隐喻让我耳目一新,输入与输出的关联度又提升了。
他提出“不输出的输入,等于没输入”的观点,与我昨日的反思不谋而合。
同时,他对于写作输出给我了反向的启发:
没有目的和主题的输入,导致低效输出。
很多人开始写文章后,写着写着就没内容可写,为什么?
因为写文章除了个人经历,还要有源源不断的素材。
他将写文章比喻成挤奶,而素材就是草。
如果平时没有囤积草来喂养奶牛,怎么能挤得出奶?
下笔如有神,不是下笔那一刻那么神!
功夫都在平时的找草地、吃草、存草的环节里,即有目的地主题阅读、找素材、归类存储素材备用,并有意识用奇妙清单记录灵感火花,用思维导图构建框架、补充支撑素材。
养好了发达思维这头牛,挤奶不就是渠到水成的事吗?
渠到水成?
是的,你没看错。这也是让我为之一振的逆向思维启发。
以往我们都想积累着积累着就有了,写着写着就成文了。
张兵老师提醒我们要形成写作的流程,从流程积累出写作模式。
写起来素材就能顺着模式,流畅、高效地汇聚成文。
同时,我也觉得渠道水成的思维,可以用在建立自己的写作理论体系地图。当我确定了定位,就要搭建有关定位的核心知识技术,将解决读者痛点的问题梳理出脉络,内心清晰知识版图的网络、节点、要素,在输入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地聚焦,用主题阅读带来深度的思考,并分类清晰地积累写作案例、素材。
新岁开工伊始,我也提醒自己不忘两件要事:
1、搭建理论框架的知识版图,建立写作的渠道网络。
2、挤奶不忘囤草喂牛,每天积累网络和书本的素材,每周定期将素材归类整理。
2019,真正建立自己的百子柜工程,加油,开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