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出门帮室友寄快递的时候,刷手机刷到了关于作家大冰的一些东西。
忘记了最开始是从哪个网页,应该是知乎,发现风评好像,不是特别好。我买过他三本书,读过两本。头两本书是高中时买下的,第一本应该是阿弥陀佛么么哒?封面是个穿着僧衣的小光头,表情严肃,右手并拢抵在鼻尖,眼神平静的看着镜头外的某个地方。当时是冲着小和尚,还有这个拼凑的书名买下的。
说回看到他的消息,晚饭吃过回寝室打开知乎搜了“大冰”两个字,下面弹出来最显眼的问题“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不喜欢大冰和他的书?”看了一下居然有这么多回答。
可能我一直知道他是鸡汤作家而没有直接承认过,不过被室友带着看知乎的我还是对知乎上的回答风格短时间适应不来,虽然观点是一样的......
我记得之前有见过别人说豆瓣,喜剧电影永远不会比文艺电影评分高,就算一个看得懂一个看不懂,也是后者更高。我不觉得回答里那些人特意过来打一大堆字只是为了优越和嘲讽,但是鸡汤文好像,确实在主流读者里有一部分的刻板偏见,以至于看到很多回答都是因为大冰的书名不好听。
我上的是我们县城里升学率最高的学校,管制规矩显然也要配合最高一词,而且因为学生太多,一个教室里坐了八九十人,每排桌子之间的距离只能刚刚好让人坐下,胸口顶着自己的桌子,后背顶着别人的桌子。这种场景应该很多人都见过,纪录片照片什么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种环境很让人疲惫。
“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我在看那个问题下的回答的时候脑子里一直转着这句话,书里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特震撼。
可能因为我书读得少吧,三毛余华汪曾祺老舍张爱玲这些,要么读过几篇要么只是听说。网友说大冰的文笔太粗糙,估摸着也就初中生高中生水平,后面也有模板化的痕迹。我心说那我可能拖了高中生的后腿。
我能读下去的书分几种。一种是需要找好时间调整状态认认真真看下去,研究每一段和每一个字的推敲,并且会在读的过程中和结束后觉得特牛逼。这种书,如红楼梦,如张爱玲,我没办法把它们当成随时随地能翻几页翻几页的,那样总感觉会错过很多东西。
一种是当成日常看的书,村上春树啊莫泊桑啊高晓松啊类似这样的,看着没什么压力,有些是冲着文学性有些是想扩充知识的功能性。可能是我懒吧,日常看的书都是那种图个乐呵的,没有旷世情怀忧国忧民生离死别大背景下的平民阶级悲惨生活的时代缩影这种东西。
还有一种,就是高中信息匮乏的我最喜欢的,讲我接触不到的东西的书。资本家的金融也好,法律案例也好,总之是和我住的县城,我上的中学,我那被书桌课本围起来的方格距离很远的东西。我自认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那些东西有任何的关系,可我就是想知道,别人在另一个地方做了另一件事过着另一种人生。
好巧不巧,张口闭口“我一个朋友”的大冰完全对号入座。
第一种书我奉为文学艺术,可是对我这种还在提高阅读量的人来说,好,但是读过会累。
第二种书让现在的我来看更像是工具书,我可能会在平时会去翻看记一些东西,增长见识提高内涵是他们于我最大的意义。精神境界提升是第一种书给的,精神的“饱腹感”是第二种书给的。
第三种,我很难说第三种到底好是不好。知乎有些回答很棒,未经世事的高中生或者还没接触社会的学生可能会很喜欢,但是真当自己到他那个年龄可能会啐他一口痰。
可是难不成等我当过十年的兵,我就可以指着军旅题材抗战题材的书说它瞎扯淡等你们当过兵就会啐痰了吗。我姥姥活了七十年也爱看小年轻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一边做生意一边谈恋爱啊。
这和什么都说“等你长大就明白了”似乎没什么回答技巧上的区别。
特别是在对这句话反驳的时候对方再来一句“那你是真的长大才会明白”。
刚才翻答案的时候看到了买的第三本书,是我大一时候在机场买的,当时看到熟悉的蓝色封面还愣了一下,这人写书怎么这么快,就买下了想再看看。
意料之中的,只看了前两个故事,现在还在书架上搁着,抬头就能看到,和大小差不多的山海经搜神记挤在一块。
高中到大学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新开始,有些游戏上了大学再也没玩过,有些经历高中时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忘上了大学回想起来其实也就那样,有些书也再没看过,有时大晴天晒书时候找到了,脑子的印象是“这书我高中挺喜欢的”,原地看了一会还是放回去了。
大冰曾经给闭塞的我开了个窗户,而且灌了碗鸡汤,告诉我那些我接触不到的圈子,地方,都是存在着的。现在我把房子都拆了,发现房子盖在塔里,塔上都是窗户,那扇给小房子采光用的小天窗似乎也不是那么非它不可了。
其实今天写这些原本是想对大冰发表一些个人看法的,但是写着写着,发现我也没有再看过了,所以也没有什么现在的看法,写了这么多,全是在糊里糊涂地讲自己。
我把书当成手和眼,人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生活,三观,社交圈,通过网络去接触对我来说太尖锐——不知道为什么不同的生活出镜的时候总要伴随着口水——书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可能没什么人愿意去了解社会青年平时都会看什么,学校门口扫地的阿姨闲下来会跟谁分享乐事儿,小卖部的刻薄阿姨会不会思考人生,机场的励志视频究竟都是谁驻足观看。
我很想知道,而且很久以前就想知道。
不能说这不是另一种叶公好龙,我想了解但是现实生活我可能很难主动去融入他们,甚至会被老家街口那几个老哥抢东西。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描写了这些的作者到底有没有遮掩什么是不是瞎编的,有人过着和我不一样的那种生活从各种意义上讲旁人都体会不到。但是至少给了我一个观念,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看的只有穆斯林的葬礼,百年孤独,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这种书的话,看的不仅不透彻,还很有可能走向爱好黑深残的道路...
大冰还在贩卖着,鸡汤文作者也从来没有消失,知乎上推荐的写作赚钱多数也都是劝人写软文和鸡汤,一边骂着一边干着,只要还有人识文断字,就会有人喜欢那些文学,也会有人去批判那些文学。
我喜欢过,现在也不讨厌,不是乱象也不是三俗,所以他写的东西必定有其受众,那它的存在和新媒体碎片阅读在我的观点里没什么优劣之分。
他是我读书路上的一站,它曾经对我有帮助,我也曾经驻足,后来我要往更远更宽阔的地方去了,我可能不会再回去,但是不代表要把站台拆了才能证明我走远了。
可是你要我写,我可能做不到。咱实在没有这种高中生的水平,也编不出这种能卖书的故事,而且,怎么说,既然看书的有不同受众,写东西的也就有各种追求,志不在此,别无它意。
但是鸡汤文真的好容易有阅读和稿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