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当把对方当成一位与自己有着同等水平位置的朋友来看待的话,我的那种患得患失,以及想要控制他人的心理就神奇地消失了。此时,我不仅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人,我置于这个位置之上,不是俯视,更不是仰视,而是平视。而这里的对方是这样的人——家人、兄弟姐妹、恋爱对象、同事、上司、老师、同学、网友等等。
展开来说,我们与他人的这种人际交往,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可以是一种亲密关系,而如你所能预想到的,这种亲密关系的重建很有必要,尤其对于那些有着童年创伤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些创伤逆境的阴影下长大的人儿,他们与人相处刚开始的反应是恐惧的,不安的,有着波动情绪的,想要展现自己的,以及有着想要控制他人冲动的特征。而他们的这些行为模式可能传承于家庭文化,而这些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但当个人因为自己身上烙印的这种家庭痕迹,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包袱时,此时就需要打开这个时刻压着自己的包袱来放到阳光下重新审视一下它们了,以此修正这些默认的初始设置,使之融合为更加多元和宽广的家族文化。
但,当我试着打开这个包袱的过程时,我发现这个结构异常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修正它,更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工。当我花时间终于审查完它的复杂构造后,很庆幸了,我找到了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就是自我与朋友的关系,通过从新定义朋友,进而把他人都囊括在这一范畴之内,自我也随即涌现了出来。
我们要想定义朋友,首先需要先定义自我。当自我含义不明时,就容易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此时,很容易掉进双方边界不明的陷阱,例如把对方误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谁知道对方并没有这么认为,然后自己会很受挫,这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很常见。
我们都知道,美国经济的护城河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靠的专利权的壁垒。当掌握了核心科技,经济就源源不断的滚来。同样的道理,我们“自我的护城河”该是什么呢?或者说该怎样构建自我这个护城河,以此才能不随波逐流,以及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甚至被压倒,以此永葆青春和活力?
幸运的是,上面我们提到的诸多疑问并不新鲜,当我们翻看浩瀚的书卷,我们会看到无数多的先贤们以及其前仆后继者都曾在探索其问题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的独特的足迹,而我们踏着这些足迹俨然能获得些许收获。当我们建构出了自我,他人会在人群中惊人地快速发现自己,那就是你,一个有着独一无二气质的你,世界如果没有了你,就永远缺失了一部分,而那一部分就是你。这个你的核心则是“人格素质”,它是你的护城河,而这个护城河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一定规模时你则所向披靡,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撼动。
看到了人格素质的魅力,我们接着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人格素质并非先天是完备的,而是随着后天的环境不断地进行调整,然后建构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它更需要一个培养的时间,就像竹子在前四年我们几乎看不到它生长,如果深入地表,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它在这四年进行了便历式的扎根操作,是的,当雪球滚了四年后,接下来的生长便是肉眼可见的,而这种向上生长的力量是惊人的,也是无法阻挡的。
我们都知道“涌现效应”,其实这种向上生长的现象只是生长过程中的一环,是整个积累过程涌现的结果。相比竹子来说,人是更加高等复杂的动物,它更是需要这种前奏的积累,当有效积累到一定程度,能涌现出我们单凭部分本身所不具备的东西——生命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轮胎,一个链条,一个钢架,这四者本身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但当我们把它组装起来时,它就有了价值,有了意义,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自行车;一辆自行车,一个人,本身是两个单独的个体,但人骑在自行车上,自行车就能向前跑去,人和车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出现的现象具有了全新的特征和属性,此时它也有了全新的意义……
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是不断前行,不断上升,不断滚动的过程。它变成了他,他已然具有了生命,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诞生下这个生命,俗话说的好,完事开头难,这话不假,任何生命诞生之初都需要怀胎十月——思考、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抉择是否要诞生下这个生命,当我们决定要生下这个生命时,此时他就像正在我们体内躁动的婴儿,我们要忍受世间最痛最疼的事情——分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