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筋”这个词语,一听起来就不那么轻松,可是,即便是学渣,也愿意承认,自己少有的“高光时刻”,来源于他认为自己在某一时刻“动脑筋”后的表现,比别人真的更像是具有某种天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好。
但是,越是成长,大家越是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再怎么动脑筋,有些天赋总会被社会主流判定为“有用”,另一些则会被打上“没用”的标签。能缩短二者之间所谓的差距的,就是继续学习,特别是学会怎样让自己的天赋能力对应上社会性工作中的要求,创造出个人价值。
于是,作者在本书中详尽地剖析了学习者们想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中产生的多个方面的困惑和需要提升的方面。比如学习者们要先学着摸清自己的学习模式,让自己更能把天赋的技能点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学成某一方面的精英分子;比如学习者们要进一步学习研判自己的现有能力,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想,怎样教会现在的自己更能胜任眼前的工作;比如去学习将才能“变现”的方式,学着教会他人怎样更有效的学习……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多个方面的,但是并不复杂:本书中的观点认为,通过学习收到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对自身的认识。而这里所说的“认识”的内容,包括学习者能够学会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才能够总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刻在自身寻找差距、清晰定义目标,辨别自己在哪一方面是哪一类型的学习者,有哪些习惯,怎样能让自己的记忆输入和输出都更顺利等;还包括学习者能否找到能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评估自己的教育者,使自己得到更专业的指点,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向,更能集中注意力,更能做好技能练习等;甚至包括学习者要把握好自己对所处环境的接受度,学习适当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和他人沟通交流学习体验,让自己掌握些隐性技能好让学习的体验更好等。
但是本书绝不是一本只会空喊口号的“励志书”,而是在行文过程中,就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法,让人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本书中关于学习的观点的同时,记住一些关键内容,从而为本书的“劝学”功能背书。例如,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虽然还是会以前面标出符号,或者使用图表,甚至类似PPT、测试软件反馈弹窗的图片等“着重”表示出来,可是作者依旧强调了大家在阅读和思维反馈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倦怠等心理,习惯性忽视这些内容,所以书中时而穿插着一些火柴人手绘图画,与其他看起来更专业的图片作为比较,就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记忆点,也暗示读者“这么随手一画的东西你也能画出来,这么有道理的内容你也认同,那么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另外,本书中提到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更好的沟通交流,甚至合作,去获得反馈,与认为教育者应该更加了解学习者、从而让学习者有更好的接受过程和体验,完成双向互动,算得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很多学习上的瓶颈都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而能够认同、并开始想实践上述观点的读者,就算过后想要放弃尝试,也可以再次按照第三章的小结,再次对自身的目标进行分析和定义,来确保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用且可以用,然后再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设计——毕竟,学会了让自己享受动脑筋快乐的人,最后都很难把这种快乐戒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