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幼安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出生时便失去母亲,父亲是哑巴,又遭到继母的虐待。为了去寻找给过他爱的外婆,他无意中走失,误撞入教堂,被看门人送进了专门收容孤儿的圣母院……及至六岁幼安被送入“野芒坡”孤儿院,他依然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在“野芒坡”,幼安遇到了若瑟和菊生,以及神父安仁斋等一批形色各异的修士。幼安很快发现,上帝的力量并不能拯救他,他身上潜藏的艺术天赋一再激发他对命运做出抗争……
小说以主人公幼安的传奇经历为主线,描写他如何自我探索、寻找人生方向的历程,呈现出一段独特的历史,讲述了一个穿越百年依然可以在现代大小读者心中激起共鸣的故事。
小说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为背景原型,塑造了少年幼安的心灵成长史以及中国孩子和外国修士鲜活群像。这是一个关于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故事,是表现艺术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动人赞歌。 作品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关照上海土山湾的尘封历史。土山湾,作为西洋油画的摇篮,中国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意义。《野芒坡》基于历史,却又不囿于历史束缚,谱写出一部感人肺腑的少年命运史。无论是作品中的少年,还是其他人物群像,塑造鲜活生动,还原历史准确。
《野芒坡》因何特别?
1.题材独一无二。
这是在以往中国儿童文学里从未表现过的故事,是一个超越读者想象力、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小说追溯至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以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野芒坡孤儿院为背景,以少年幼安的成长命运为主线。在故事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野芒坡,期间产生的有关生命、有关人性的“化学反应‘,奇特、奇妙、激荡人心。
2.境界格调高远。
这是一部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刻画生动,故事曲折耐读,充满阅读张力。不仅写成长,写人性,也写艺术和美;不仅是对历史的准确还原,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作家良好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史学观。小说语言精致典雅,尤其是风景描写非同一般,那些风景描写如珠玉一般镶嵌在作品里,意象独特,境界悠远,修辞别具一格。
3.适合长幼共读。
这是一部雅俗共赏、适合长幼共读的小说。作品叙述品格高雅,同时以亲和的扣人心弦的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但因其细节真实、贴近心灵和生活,阐述的主题跨越时间和地域,对人物命运和冲突的描写感人至深,颇能引起当下大小读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殷健灵,1971年10月生于上海,在南京近郊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18岁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以青少年文学创作为主。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纸人》《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和《甜心小米》系列,散文 《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儿童文学》首届十大青年金作家等,获2013和2014年度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
目录
第一章元宵节/1
第二章兔子灯/9
第三章燃烧的左手/17
第四章黑/23
第五章曳动的光/26
第六章圣母院/33
第七章卓米豆/38
第八章外婆来了又走了/44
第九章白芝麻/53
第十章总要别离/57
第十一章野芒坡/63
第十二章若瑟/69
第十三章小世界/74
第十四章从未听过的话/78
第十五章“你在这里好吗?”/84
第十六章还有什么可以让心颤抖/91
第十七章你吃,你吃!/101
第十八?章秘密本不存在/109
第十九章去一个地方/114
第二十章霍乱/124
媒体评论
她(殷健灵)的文学眼光是世界性的。但,她并不仰仗更不臣服于西方儿童文学,从不将西方儿童文学视为天经地义的*文学模式。她用她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一个基本见解——这个见解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同仁思索:幅员广大、历史悠久,且又多灾多难的中国,为它的文学儿女提供了极其独特而又价值连城的写作资源。《野芒坡》又一次向我们传达了这一见解。与殷健灵之前的作品相比,《野芒坡》出现了新的走向——她从对心理的剖析而转向对灵魂的叩问。“灵魂”这个大词,是以往的中国儿童文学几乎未触及过的大词。于中国儿童文学而言,2016年是一个不错的年头,因为我们拥有一部《野芒坡》。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小说以一百多年前上海旧城“土山湾”孤儿院为原型,写这样的作品,要把握好人与历史、过去与现在、神圣与世俗、艺术与上帝……作者以文学的方式重现这段历史,这是需要勇气,需要对复杂事物的把握能力,和非同一般的思想深度的。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对于一个有远见有包容有文学野心的作家来说,不啻为一片难得的处女地,可惜因种种原因,大家避而不见,现在健灵勇敢地走入,并作大胆开掘,这是我觉得*该祝贺的一点。这部书稿一路读来,*令人感动并感慨之处,还不只是“勇气”而已,我以为更在于对这段历史的有一定深刻性的把握。这是一个重大而独特的题材,是一部有历史深度与一定涵盖面的小说,也是一本好看而感人的书。
——刘绪源(文学评论家)
《野芒坡》是以土山湾为叙事背景、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主人公的*部长篇小说,可谓开风气之先。 作者研读了大量文献,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尽量做到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幼安,依稀能找到相应的原型,但作者巧妙地集合了多个人的特点于一身,人物形象因此更饱满,人物性格也更具典型性。这部小说题材新颖,人物刻画生动,值得大家期待。
——张伟(上海近代史专家)
野芒坡小船在纵横交错的河汊里行进,出了一条河汊,又是一条。河汊并不宽阔,两岸生长着粗壮的叶片凋零的大树,几乎每棵树的枝杈上都搭了鸟窝,在寒冷的季节里,鸟儿们不知去了哪里,树不语,天空也静默不语。远处广阔的田野光秃秃的,寸草不生,星罗棋布的水洼里,丛生着已经枯萎的野麻和蒲草,它们倒伏着,被暗白的雪粒子覆盖,尽显冬天的寒冷和肃杀。只听见船桨划水的声音,单调、枯寂。摇橹人并不同幼安说话,幼安也不说话,他抱着包袱坐在船头,听凭雪粒子掉在头上、身上,出神地望着岸上缓慢移动的风景。过了个把时辰,眼前大同小异的景致终于有了变化。前方渐渐现出一大片高出地面的土坡,它和缓低矮,朝远处绵延着,好似将几条河汊扭到一起打了个结,又好似故意横在这里,挡住了前行的路。“看!芦苇!”幼安指着土坡上大片大片枯萎了的白色芒草开口道。“那不是芦苇,是芒草。我们到了。”摇橹人不紧不慢地回道。船行的速度逐渐放慢,他们接近了长满芒草的土坡。荒芜的土坡因为有了芒草的装点,好像顶了一头干枯的白发,那白发在冬天的风中贴地曳动,仿佛在与寒冷抗争。土坡的中央延伸出一段石砌台阶,形似码头,船就在这里靠岸了。幼安抱着包袱上了岸。一个修士模样的人站在码头上,走过来问:“你就是幼安吗?”幼安点点头。等幼安回头,载他来的小船已经悄无声息地驶离了。空气里充满了雪粒子和枯萎的植物混合在一起的气味,冰冷的薄雾在河面上无声地弥漫,无端地让人感觉孤寂。幼安跟在修士身后,亦步亦趋。走在前面的人个子不高,长着一张狭窄的脸,一双艾玛嬷嬷和卡米尔嬷嬷那样的蓝眼睛,他的红褐色头发像中国人那样在脑后打了一根长长的辫子,身上穿着黑色的中式棉袍。这让他的样子看上去有些古怪。他走了两步,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身停下来等待幼安赶上来,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叫葛立丰。你可以叫我葛修士。”他的眼睛里闪着阴郁的光,冷冷的。那眼神好像隔了层薄雾,叫人看不真切。幼安点点头,低低地叫了一声:“葛修士。”他们沿着一条柏油浇筑的窄路往前走,走不远,便看到一座占地宽广的中式建筑,一溜粉白的围墙,点缀着各式花窗,每一孔花窗的样子都不同,有的是花卉,有的是云纹,有的做成卧蚕、蝴蝶和鱼鳞的图案,入口处则以黑瓦覆顶,飞檐翘角,旁边的粉墙上用中文和西文分别书写三个墨黑的字:
野芒坡YA-MARK-PO
这就是野芒坡了。它建在芒草遍地的荒坡上,却并不荒芜,居然是个清雅安静的所在。幼安跟着葛修士穿过厚重的黑漆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院落里分布着数栋狭长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东为工场,西为校舍。校舍西南,有枯败的草地两方,为大小球场;更西面,则为菜圃。中轴线的尽头,矗立着一座木制中式亭子,亭子里端放着圣母抱耶稣像一座,色如白石,不着彩色;旁边的木雕则是一跪一立两个孩子,着彩色中国服饰,悬灯点烛,做歌唱诵经状。他们经过教室的走廊,里面传来男孩子们高声诵读的声音,那整齐的生气勃勃的声音,仿佛春风吹拂麦浪,让人听了精神一振。他们又从一个窄门里走了进去,那里便是宿舍了。安修士领幼安上了三楼,打开一扇门,里面摆放着十来张带天盖的床。葛修士指点幼安将包袱放在靠墙的一张空床上。这让幼安想起,一年前,卡米尔嬷嬷也曾如此指点过他。葛修士拉了一把椅子,示意幼安坐下,他自己却站着。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对幼安道:“这里不是普通的孤儿院。你慢慢就会了解,并且很快就会适应的。”幼安听着葛修士的话,点点头,心里却一片茫然。葛修士合上门悄无声息地出去了,他的少言沉默让幼安不安。可是,他还是努力让自己镇定。他坐在床沿上,等待同寝室的伙伴下课回来。这里安静得让人心慌,幼安无法想象他们是些怎样的人,更无法想象,从这里开启的日子会是什么颜色。他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朝他扑面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