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丛非从的课,其中有一节说,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可是就是不想给,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正中我下怀,我也特别深刻的意识到,有时候我明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比如家人要的陪伴,温柔,宽容,可是我就是不想给,这让我有时候觉得很惭愧,我也问过自己,我不爱他们吗?事实是,我是爱的,但是我就是不想给,而且每当不想给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烦躁
听到结尾,知道了答案。那就是因为这样的时候自己没有,一个人当然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听着音频里的声音,我的思想开始不断回溯,让我逐渐看到我成长岁月里缺少的一些情感。
很多画面一一浮现,孤独的没人陪伴的时光,特别希望被疼爱,被照顾,被重视的时刻,可是却只能自己躲在角落里,不是独自坚强,只是艰难的捱着,不敢求太多,只希望不被注意到的时候至少不会被伤害,只要是安全的,哪里还敢求其他?所以,这也是我现在特别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太愿意把自己置身于人群中的一个原因吧。
记忆里有太多被呵斥被嫌弃被粗暴对待的体验,以致于我自己都不会温柔宽厚的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自己都是各种挑剔,各种不顺眼,这样的时候让我如何对身边的人温柔?总是被鸡蛋里挑骨头,被各种吹毛求疵,让我如何能对人宽容?
给不出是因为自己没有!
丛非从说,每当这个时候就是要让你自己觉察到你的缺失,然后先去满足自己。
真好,这样的话听上去就让人特别有力量感,有被支持到的感觉。
历史不能重来,这世上没有完美父母,完美家人,也没有完美自己。
受自己成长环境,文化素养,脾气性格的影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人处事,都被自己的圈层固化束缚着,强求别人不现实,何况你希望别人给你的,也许也正是他们所缺失的,既然他们自己都没有,如何能够给你?
那就自己给自己,当发现你给不出别人要的陪伴,温柔,或宽容时,那么就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此刻内心也正缺少这样的情感?你是什么时候想要却没得到的?那么,你要用怎样的方式去满足你自己?
一个人最该爱的首先是自己,最该无条件接纳的首先是自己。
给到自己足够的爱,足够的接纳,不再用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折磨自己,不再用审视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了,就有了对自己的温柔,在需要陪伴的时候,就静下来好好的陪伴自己,看喜欢的书,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聊天,不逼自己,不强迫自己,给到自己全方位的温暖宽厚的陪伴,让自己的心真正的定下来,静下来。
杯满自溢,满足了自己,然后才会给到别人需要的东西。
心理学真是好东西,它能给到人最深刻的理解和接纳,它不板着脸教训人,也不用遥不可及的目标苛求人,它温暖,体贴,人性,让自己了解自己,也让自己懂得他人。
继续学习吧,让自己不断提升,也让自己时不时陷入困顿和迷茫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救赎……
网友评论